4月22日,“勇于擔當·開放合作——全國重點網媒廣東行暨廣東高質量發展深調研”采訪調研團前往東莞市長安鎮,探尋“灣區智造之都”的發展密碼。
創新文明實踐模式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全省試點
首先,調研團來到東莞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考察高質量發展背后的“文明力量”。
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占地面積為1350平方米,位于長安鎮圖書館5樓,占地面積為1350平方米,整體圍繞長安“山河湖海”的城市特點,結合蓮花山、茅洲河等特色來構思,重點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設置了科普課堂、心靈課堂、文化課堂、云講堂、傳習堂等多個功能室,可供開展文化交流、藝術教育、理論宣講等多類型活動。據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心LOGO整體圖案為吐露芬芳的橙黃色花朵,外部圍繞的35片花瓣代表長安鎮35個實踐站,寓意新時代文明之花在長安遍地開花、精彩綻放。
中心設立常態化志愿服務機制,充分調動鎮內黨員群眾參與,要求全鎮在職黨員每人每年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時長達20小時以上,參與率力爭達95%。基層群眾參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人數達本社區常住人口的13%。
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一點一滴都凝結著志愿者的心血,“比如這些人工栩栩如生的仿真花,都是出自我們的志愿者之手”。因為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對場館各角落細節用心打磨,場館溫馨而舒適,群眾可在舒適、自然、放松的環境中,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提升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場地窗簾紗布上還展示了長安鎮81位歷年獲得東莞好人、最美人物榮譽稱號的先進人物事跡,營造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據中心的負責人表示,作為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試點,中心的啟用標志著長安鎮實現了“中心、站、點”三級機構全覆蓋,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按下“加速鍵”,努力打通宣傳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啟用后,長安鎮將依托黨支部、學校、知名企業、文化服務場所、紅色革命資源、文化祠堂等陣地,廣泛設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串點成線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精品線,全面夯實中心、站、點建設基礎。
據悉,長安鎮在每年第四季度設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季”,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明實踐活動。此前長安全鎮的3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00個實踐點已揭牌、授牌成立,并對全年開展的活動進行先行謀劃。預計全年將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4400多場次,參與黨員群眾將達到67萬人次。

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媒體座談會(攝影:高方華)
深挖革命歷史,講好葉挺夫婦故事
讓紅色文化融入人文灣區建設
紅色文化是一座城的獨特印記,東莞是一方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熱土,而長安作為全國文明鎮,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也同樣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
采訪調研團參觀長安公園的葉挺、李秀文革命事跡展。長安鎮為葉挺將軍夫人李秀文的祖籍地,近年來,長安鎮致力深挖以葉挺、李秀文將軍夫婦為代表的紅色歷史文化。2020年,長安鎮更將推進葉挺、李秀文革命事跡展和紀念主題公園作為十件民生實事項目之一,予以全力推進。歷經9個月籌建,葉挺、李秀文革命事跡展于2020年8月開館,不僅是長安鎮發揮“全國文明鎮”、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基礎優勢,精心謀劃、應勢而為的最新建設成果,也是東莞打造歷史文化名城,融入人文灣區建設,擦亮廣東紅色文化品牌的鮮明印記。

調研團觀看葉挺、李秀文革命事跡展
據了解,葉挺、李秀文革命事跡展占地面積2528平方米,綜合運用浮雕、場景、影像、互動豐富的形式設計,以葉挺將軍戎馬一生為主線,葉挺、李秀文生死相伴的愛情為副線,分“為生民立命”“為家國而戰”“雖身死猶無悔”三個篇章,以“初心無悔家國與共”為主題,展示葉挺、李秀文一生踐行國家大義、初心無悔的革命事跡,展示其為國家統一、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懼犧牲、不懈奮斗的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良好場所。
展望未來,一幅紅色歷史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據了解,長安鎮全面推進紅色資源的發掘保護、活化利用、傳承弘揚工作,積極整合提升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葉挺、李秀文革命事跡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文化資源,使革命精神代代相傳,讓先進文化沁潤人心。
“數字政府”引領改革
“智慧長安”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隨后,采訪調研團來到長安政務服務中心參觀。進入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心服務數據顯示屏,只見屏幕的數據實時更新,以可視化圖的形式呈現。

長安政務服務中心調研(攝影:高方華)
據了解,政務服務中心實行線上預約取號及線下自助取號方式,還推出周末延時服務,滿足群眾辦理需求。除了在窗口辦理,在長安鎮政務服務中心一樓和二樓還設置有居民身份證自助辦理機、社保自助終端一體機、莞家政務便民自助終端等自助終端機設備,業務范圍也是非常廣,包括身份證辦理、車駕管業務、稅務、社保、供電等八個項目。
24小時自助終端區給群眾提供更優質、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務,辦理駕駛證換證業務,只需要10分鐘, “一站式”便民服務模式獲群眾一致點贊。長安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辦事大廳開放綜合服務窗口52個,受理20個進駐部門的相關事項,其中17個部門共260項事項,實行無差別綜合收件。2020年,長安鎮辦事大廳窗口業務辦理量為837274宗,業務辦結量為773947宗,辦結率92.43%;自助終端機辦理量為374815宗。

長安政務服務中心調研(攝影:高方華)
近年來,長安鎮政務服務中心今年將不斷強化政務服務中心功能,以“數字政府”改革為引領,加強該鎮政務服務的集約化、一體化發展,全力打造“一門集中”、便民高效、環境舒適的政務服務中心。同時,加快“智慧長安”信息化系統上云部署,做好系統落地應用推廣,加大數據采集力度,加強數據統籌應用工作。
緊抓灣區發展機遇 吸引智能產業集聚轉移
推動東莞“制造”往“智造”蝶變
近年來,長安鎮經濟總量快速增長,連年突破百億關口。2018年長安鎮GDP突破600億元,2019年突破700億元,2020年破800億元。一年過一個百億大關的速度實現躍升,經濟數據快速增長的背后展示出工業制造強鎮經濟發展強大動力。當前,一批世界級制造業群已經集聚長安。長安鎮擁有OPPO、vivo、小天才、光寶、金寶、華茂等知名企業,且長安鎮目前正致力全面對接深圳新興產業轉移,在粵港澳大灣區縱深發展的機遇下,莞深合作邁上了新的臺階。
經濟的蓬勃發展,讓構建“品質城市”成為可能。目前,長安鎮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將質量理念轉化為品質意識,將品質意識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打造高品質的城市、產業、生活、制度,全面提升長安的城市競爭力和群眾幸福感,努力爭當市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先行者、實踐者。
采訪調研團首先來到的是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考察東莞制造業的“前世今生”,與莞深產業合作的歷史淵源。據悉,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總面積4000平方米,是東莞首個以工業文明為主題的城市客廳、融合工業遺存活化與園區迭代的創新典范。
調研團首先登上展館五樓,莞深界河茅洲河一覽無余。茅洲河河水清澈,在午后陽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調研團成員紛紛稱贊茅洲河生態水質良好。據了解,茅洲河昔日曾是遠近聞名“黑臭水溝”,經過莞深聯合共治。茅洲河水質大為提升,帶動周邊產業發展,提升人居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躍然呈現。

由展館五層俯瞰看到的茅洲河(攝影:高方華)
同時,展館更全景式地呈現了長安鎮與深圳的產業合作淵源,跟隨著展館介紹人的腳步,調研團成員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回溯莞深兩座傳奇之城的成長足跡。建筑以時代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為思想脈絡,分為“先河·一條河的歲月”“奔流·兩座城的傳奇”“潮起·江與海的對話”“向海·智造鎮的進階”等4大主題展區,包括雙城風云、星光大道、光影回廊、莞聲金句、造物空間等10大特色展項,展示茅洲河流域工業發展的各類實物展品、老照片100余件,講述區域發展、城市變遷和中國制造的輝煌故事。

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合影(攝影:高方華)
東莞近年來致力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而位于長安鎮的廣東瑞谷光網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正是東莞“智能生產”的先行者。據企業負責人介紹,在國家創新驅動,智能制造及5G通信萬物互聯的政策大背景下,瑞谷光網通過不斷創新,迅速完成了從光芯片、TO、光器件、光模塊及自動化裝備全產業鏈的整合。獲得多項核心專利成果,并成功將專利、科技技術轉化為企業經濟效益,為企業生產經營、降本增效注入了新活力,助推企業快速發展。

瑞網光谷調研(攝影:高方華)
發展高技術企業,科技是先導,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長安鎮搶占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不斷向好的營商環境互相配合,推動新技術新業態向上向好發展。據長安鎮經濟發展局局務成員麥銳均介紹,長安鎮目前在產業、交通、生態、民生服務、城市建設等層面,持續強化與濱海灣新區無縫對接,承接深圳的高新產業轉移,同時做好本土OPPO、vivo等龍頭企業和上市的企業的服務,為長安鎮持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對于長安鎮的招才引智工作,長安鎮委委員羅成基用“宣、引、融、育、留”來五字方針,即:加強對長安鎮招才引智相關政策與優勢的宣傳,鼓勵、支持當地企業做好人才引進工作,而政府做好配套服務,優化鎮內生態環境,完善教育醫療配套,從而引導人才融入長安,留在長安。

長安鎮黨政領導回答記者提問(攝影:高方華)
相關新聞
- 2021-04-23進步的階梯 向上的力量
- 2021-04-23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多元立體交通網——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形成
- 2021-04-23長慶油田:長實集團揚“安全之帆”把“生產之舵”
- 2021-04-23弘揚脫貧攻堅精神 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甘南州政府辦公室組織干部職工觀看電影《足球·少年》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