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梁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對面的慶陽南梁鎮街道,“梅家豆腐”見證了南梁鎮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梅家豆腐是南梁街道的老商戶了。“改革開放前,很多人家都是一個月一塊豆腐,吃飯都要用飯票,洗衣服都是自己跑到河里洗。”梅老板高興地說,“這些年國家越來越富強,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家家戶戶用上了微波爐、電冰箱等電器,我的豆腐坊也實現了電氣化,黨的政策好,真真正正改善了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在南梁,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老區那片紅色的沃土,還有茁壯成長的工商業。

上世紀30年代,革命烈士梅生貴的妻子趙連英借鑒古法工藝,發明了“梅家豆腐”,為當時的革命前輩提供了生活保障。經過幾代人不斷試驗改進,梅家豆腐入口酥軟甘醇、食后唇齒留香,適宜于燒、炸、煎和燉湯,如今已成為十里八村人們爭相購買的百年老字號豆腐。
今年,“梅家豆腐”第四代傳承人梅金濤依托鄉村振興產業扶持,順勢推廣,創辦了華池縣萬嘉鴻特色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南梁鎮荔園堡村建成南梁梅家豆腐產業園,引入現代化設備,繼承傳統工藝和祖傳秘方,已率先建成10戶標準化豆腐作坊,經權威機構檢測,做出的豆腐中蛋白質、鉛殘留量等四項指標優于國家標準,綠色健康,品質上乘。
在南梁梅家豆腐轉型升級,把家庭小作坊辦成村集體經濟大工廠的背后,少不了的是電力的支撐與保障。談起電與豆腐的關系,梅金濤的父親梅建順回憶說:“在父輩手里,照明靠油,燒火需要拉大風箱,打漿是人搖石磨,效率低,人一停歇,磨就不轉,常常要熬到深更半夜,還沒產量,而且都是在家里做,然后用手推車推到集市上去賣。到我手里,村里通了電,照明、打漿機、鼓風機都用的電,豆腐做起來快多了,產量也上去了,我才能在南梁鎮開起豆腐作坊。”

現如今,走進南梁梅家豆腐產業園,已經看不到之前的石磨、簸箕等傳統做豆腐的工具,三相電磨漿機器代替了石磨,氣壓機代替了壓豆腐的石頭,只保留了“鐵鍋+柴火”慢燉方式,作坊里明亮整潔,泡豆、磨漿、煮漿、點鹵、壓制等工序有條不紊進行,傳統工藝與現代設備在這里取長補短、完美結合,使得豆腐的質量和數量均得到充分保證。
“梅經理,您剛打電話說電壓不穩,我們過來看看。”4月28日一大早,迎著淡淡的豆香味,國網慶陽供電公司連心橋(慶陽南梁)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楊虎誠、王天龍走進南梁梅家豆腐產業園。
“這么早就麻煩你們,怕都沒休息好,我這掛電話的功夫,你們就來了。”梅金濤高興中帶了幾分驚訝。
“我們24小時值班,隨叫隨到,再說可不能影響你早上這第一鍋豆腐出鍋。”兩人說著就往計量箱處走去。
“我這電,線路改造、裝表接電、用電檢查、故障處理都是你們全權負責,你們比我熟,那快給我看看,早上這一鍋豆腐還真就等著出鍋吶。”三言兩語間,楊虎誠、王天龍開開始逐項排查,發現用戶零線局部有有燒毀接觸不良跡象,立馬進行了絕緣包裹處理,短短10分鐘就處理完畢,電壓恢復正常,“想要豆腐做的好,連心橋電力少不了。”梅金濤連連感謝道。

從電進入尋常百姓家開始,就與制作豆腐緊密相連,如今,南梁梅家豆腐產業園蓄勢待發,國網慶陽供電公司連心橋(慶陽南梁)共產黨員服務隊將始終堅持電力先行,開展全天候特勤服務,主動上門對產業園的變壓器、供電線路、配電箱等進行重點巡視,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指導消除整改,全力保障南梁豆腐產業順利發展,以實際行動為南梁這座紅色小鎮經濟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通訊員 王甜
相關新聞
- 2021-05-14西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俊宗到方大炭素調研并講黨課稱贊方大炭素是甘肅乃至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驕傲
- 2021-05-14好設備是維護保養出來的——記方大炭素優秀點檢員景鵬
- 2021-05-14旭亮:電氣設備守護者
- 2021-05-14紅古區禁毒委成員單位到方大炭素學習交流禁毒工作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