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東側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多場耦合實驗室,2020年底通過驗收并正式投運。實驗室外形酷似微縮版的數展中心,占地1.6萬平方米,主要分為夏季倉、冬季倉和風雨倉。可以模擬零下30攝氏度到零上60攝氏度的溫度,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九十的相對濕度,以及風、雨、雪、光照等一年四季的各種氣候條件。作為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敦煌研究院首次將仿真與模擬試驗技術成功引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
“多場耦合實驗室具有時間可控、條件可重復、變量可控、數據精確等優點。”敦煌研究院遺址研究室科研人員劉曉穎介紹:“現在我們正在開展的是多場耦合下土遺址劣化過程及保護技術研究,這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利用多場耦合實驗室研究風、雨、雪、日照、溫濕度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土遺址的劣化過程,并提出相應的保護加固措施。”

近兩年來,敦煌研究院大力弘揚“莫高精神”,全面推進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弘揚工作。在運用先進科技提高保護水平方面,成功申報并開展“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多場耦合下土遺址劣化過程及保護技術研究”“絲路文物數字復原關鍵技術研發”等多項國家文化遺產領域重大項目。建立甘肅省敦煌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開展甘肅石窟監測中心預研究,組織啟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示范項目,完成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錄數據庫,并在全國十多個省區開展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設計施工項目。
敦煌研究院積極申報并開展“敦煌中外關系史料整理與研究”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出版《敦煌藝術大辭典》等學術專著10余部。先后舉辦“敦煌石窟藝術展”“飛天神韻·莫高精神”等展覽。依托文物數字化成果,實施了“窟內文物窟外看”智能化虛擬體驗項目,打造了“字在敦煌”等多個數字媒體品牌,研發推廣了“云游敦煌”等小程序。
在研究弘揚敦煌文化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方面,敦煌研究院先后成立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平臺,舉辦“敦煌論壇”“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班”等一系列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獲評2019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說:“自古以來敦煌就是絲綢之路上文明互相交流互鑒的結晶,我們在敦煌進行國際交流,進行文化交融,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貢獻。我們要團結全國的,包括國外的學者,在世界范圍內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敦煌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環境安全為主線,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鑄牢生態環境安全防線,用責任和擔當守護敦煌藍、黨河綠、月泉澈,在敦煌大地上描繪“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敦煌市完成了2個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全市污水日處理規模3萬噸,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8%。建成了陽關鎮、郭家堡鎮等8個污水處理站,實現了污水處理全覆蓋。完成了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保護工程工和城市水源地置換工程,城市備用水源地建設全面啟動,老百姓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
敦煌市先后在重點風沙口營造防沙治沙示范林1.1萬畝,帶動全市完成風沙口治理3.1萬畝,新建、更新和改造防護林1300畝,防護林屏障和綠色通道2000畝,95%的農田得到了有效保護。同時,積極實施螞蟻森林等公益造林項目,造林面積達1866.7公頃,目前,全市共有農田防護林約3.19萬畝。其中:中幼林占17.1%、成熟林占75.1%。
樹木生長離不開水資源,人類生活也離不開水資源。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敦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節約用水,保護綠洲勢在必行。近年來,敦煌市在農業、工業、旅游等領域全面實施不同的節水措施,全市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隨著敦煌藝術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敦煌市的環境美譽度讓每一位來敦游客感同身受,永葆天藍地綠水清的惠民舉措也得到廣大市民的廣泛認同。
架起交流合作橋梁
敦煌市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整合各方資源,多方位推動敦煌文化“走出去”。
1979年,敦煌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1994年以來,敦煌市積極發展對外友好交流,先后與日本鐮倉市、臼杵市、日光市、瑞典奧莫爾市、韓國南海郡、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市等城市締結友城,深入開展互聯互訪。敦煌研究院先后與美國、法國、日本、柬埔寨、以色列、印度、伊朗等10多個國家廣泛開展學者互訪、學術研討、文物展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敦煌文化,講述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2019年以來,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愛沙尼亞、印度、白俄羅斯、泰國、新加坡、以色列、德國等10多個國家、38批次、770余人來訪敦煌。敦煌市共派出9批次16人分赴韓國、白俄羅斯、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日本、尼泊爾等6個國家和9個地區宣傳推介敦煌社會文化、旅游貿易、發展優勢和建設成就,并就城市規劃、教育資源等進行學習交流。

近年來,敦煌市成功舉辦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累計有近百個國家、國際組織的近萬名中外嘉賓,國內外100多家媒體的1000多名記者云集敦煌,這是目前唯一以“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綜合性博覽會。先后引進舉辦中國綠公司年會、“朝圣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2020中國長城論壇、“敦煌石窟藝術展”“莫高精神展”“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敦煌活動年”等文化交流活動。在韓國、日本設立敦煌文化旅游推廣中心。同時,申辦2021年中國世界遺產旅游推廣聯盟大會,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
樹立文化自信標桿
敦煌文化獨特的魅力,為敦煌文化自信確立了基點。為弘揚和繼承敦煌文化,不斷堅定文化自信,2020年7月,敦煌市在甘肅省、酒泉市的大力支持下,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創辦敦煌文化學院。
敦煌文化學院在創建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敦煌本地文化資源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高端智庫的智力支持,為黨員干部了解敦煌、感知敦煌,開展弘揚敦煌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培訓研學提供了平臺和途徑,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
敦煌文化學院堅持邊建設邊招學的運行模式,確定了面向全國干部職工開展文化自信教育,面向社會各界提供研學服務,幫助企業機構提升員工素質、拓展企業文化精神,為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搭建平臺的辦學定位。建立了師資庫100余人,設置教學實踐點91個,圍繞“文化自信”“敦煌文化”“一帶一路”“黨性教育”四大主題,開發培訓課程數十套,成為省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省級文藝工作人員培訓基地,與中央音樂學院、蘭州財經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現已組織研學培訓36期3874人。
“敦煌文化學院是以堅定文化自信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偉大民族的紅色文化和黨性教育,文化傳承不是空泛抽象的,應是魅力無窮、引人入勝的。”敦煌文化學院負責人趙虎說。在這里的每一堂課,都是文化自信的鮮活教材、黨性教育的精神洗禮。
多彩文化走進萬家
近日,一場以“我心中的敦煌”為主題的全國少兒畫敦煌美術作品特展在敦煌市博物館展出,展覽共征集全國范圍內2-18歲青少年的各類藝術作品300余幅。孩子們憑借自己心中對敦煌的想象,運用絢爛的顏色和純真的構思,完成了一次對敦煌的心靈探索。
敦煌市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文物資源,著力推進“敦煌文化種子計劃”和“敦煌文化出海行動”,在文物遺產保護、敦煌文化傳播等方面破題性開展工作。同時,不斷創新思路,舉辦了“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復制展”等眾多線上展覽,在微信公眾號開設了“智慧導覽”和“數字展館”服務項目,并通過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直播活動,讓敦煌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敦煌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宿星說:“在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我們完成了27卷本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國家古籍文獻整理出版項目。創新展覽形式,攜手‘絲路手信’,聯合銀泰百貨、萬達廣場這樣的一些知名商圈,開展像‘探見敦煌之旅’以及‘敦煌博物館藝術展’這樣的一些活動,同時聯合全國各地中小學校以及社會團體開展研學活動,拓寬敦煌文化的傳播渠道。”
2020年10月下旬,一段敦煌中學課間操學生跳敦煌舞的視頻走紅網絡,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報道,播放量破2億,敦煌舞一下子成了“網紅”。幾天后,國家藝術體操隊專程來敦煌觀摩交流,并在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演繹了“敦煌飛天”藝術體操,讓敦煌之美再次驚艷世界。
近年來,敦煌市文化館工作者用舞蹈的方式傳播弘揚敦煌文化,對4000多名文藝骨干、機關干部及舞蹈愛好者進行敦煌舞教學培訓,并將教學視頻上傳至微信公眾號。如今,敦煌舞已成為敦煌市民群眾休閑健身和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個網紅品牌。
作為弘揚和傳播敦煌文化的研學基地,兩年來,敦煌莫高里工匠村始終以挖掘敦煌歷史文化,豐富文化體驗內容,完成了巖彩研究工作室、古代美術攝影修復工作室、老工坊部分布展和雕塑,開展了大師帶你畫(塑)敦煌、敦煌壁畫彩塑臨摹、敦煌影塑壓坯、影塑彩陶制作、敦煌剪紙等研學課程,今年6月以來共接待參觀游客10000余人次,接待研學團隊240多個。
厚望如山,催人奮進。敦煌兒女一定會傳承莫高精神,弘揚敦煌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持續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周斌全 李國輝)
相關新聞
- 2021-09-02蘭州高新區安監局:召開新《安全生產法》培訓暨危險化學品領域企業本質安全體系建設現場會
- 2021-09-02天祝縣稅務局:規范三項制度 打造法治稅務
- 2021-09-02慶陽職業技術學院召開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工作部署會
- 2021-09-02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打造文明旅游環境 推動文明城市創建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