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沃土,38個民族。2000多年來,無數古老民族交相輝映,在張掖大地共同譜寫了東西文化大交流和民族大融合的鴻篇巨制。祁連山下、黑河岸畔,38個民族113萬各族兒女秉承歷史使命,牢記“國之大者”,在建設共同幸福美好家園的征途上,深刻解答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時代的偉大命題。“民族團結心向黨,感恩奮進奔小康。”作為古絲綢之路東西文化的交融交匯地、西北民族歷史演進的見證地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特殊的市情決定了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維護和諧民族關系的至關重要性。全市上下在不斷深化市情認識和創新實踐中,形成了獨具張掖特色的創建做法,建立起引領帶動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四梁八柱”,讓民族團結的七彩飄帶相映成輝,交織出張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嶄新畫卷。
圍繞“一條主線”

“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在成功創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后,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作為“強基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著力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筑牢守好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建設幸福美好新張掖提供堅強保障。
編制“兩條飄帶”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興。”一直以來,我市各族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著力編織以國博故里——山丹縣、高原藥鄉——民樂縣、裕固家園——肅南縣為主的沿祁連山民族團結七彩飄帶和以塞上江南——甘州區、中國棗鄉——臨澤縣、紅色熱土——高臺縣為主的沿黑河流域主干道民族團結七彩飄帶,通過串點成線,聯線擴面,飄帶舞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張掖大地深深扎根。
突出“三個重點”
以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當好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走廊聯創共建牽頭市、打造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走廊樣板城市為重點,按照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的要求,通過召開全市第八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舉辦以“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主題的少數民族文藝展演;建設“張掖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陳館”;參與完成省級“河西走廊民族團結和歷史文化研究”課題;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走廊聯創共建成果展、“手拉手心連心·各族兒女心向黨”河西五市書畫作品邀請展;組織河西五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走廊“互觀互檢互評”現場觀摩暨交流推進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河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走廊聯創共建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右旗、青海省海北州和我省臨夏州開展睦鄰友好走訪,簽訂民族團結進步聯創共建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協議書以及專場慰問交流演出等20多項系列活動,推動我市和友鄰地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深走實。

融入“四大建設”
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民族地區、民族鄉發展優惠政策,在搶占“一帶一路”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中爭先進位,人均GDP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環境保護、造林綠化、節能降耗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各族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與創建工作有機銜接,以鄉村振興先行區示范建設為抓手,建設民族團結、鄰里和睦、誠信重禮、良好家風、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將肅南縣5個鄉鎮、甘州區平山湖鄉納入鄉村振興重點,落實對口支援民族地區、民族鄉扶持政策,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融入構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辦好民族地區、民族鄉文化節會,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讓各族群眾人心相聚,精神相依。融入依法管理民族事務,堅持依法行政,把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納入各級部門普法規劃,確保各職級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推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相關細則(條例)落實。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堅定不移用法律來保障和鞏固民族團結。
講好“六個故事”

講好“創建+生態守護”故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鞏固全域生態環境整治成果,加強搬遷農牧民群眾勞務技能培訓,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拓展祁連山自然博物館和張掖國家濕地博物館文化內涵,大力宣揚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守護生態安全屏障的動人事跡。講好“創建+紅色文化”故事,以各縣區紅色場館為依托,將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和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資源轉化為各族干部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講好“創建+歷史佳話”故事,以各縣區博物館、漢明長城等古遺址為載體,用好歷史典故,在布展、講解詞中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富“回道張掖”“張國臂掖”等文旅劇歷史文化內涵,突出旅游資源與民族團結創新交融。講好“創建+時代風采”故事,培育張掖中學、甘州區前進牧業、張掖市河西印象文化旅游股份公司、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肅南縣博物館等一大批新老典型,以榜樣引領,示范帶動。講好“創建+文化繁榮”故事,將民族團結納入精品文藝示范工程,支持各文藝團體創排展示歷史風貌、體現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劇目,著力打造張掖“紅色文藝輕騎兵”。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成就展等文化活動,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講好“創建+家國情懷”故事,依托“居中四向”的地緣優勢,發揮河西學院、山丹培黎職業學院等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的作用,積極為民族地區培養和輸送人才,展現我市在支援邊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中應有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加強校地合作,依托河西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河西走廊智庫”平臺,開展專門研究和干部培訓,為甘肅民族工作提供張掖智慧、貢獻張掖力量。
深化“十進活動”

把民族團結進步“十進”活動作為重要抓手,在主要路段、街道(社區)顯要位置設置文化墻繪、燈箱廣告和大型宣傳牌1000多塊,在各級各部門門廳、走廊制作宣傳展板900多塊,在各單位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電子顯示屏推送黨的民族政策法規10000多條,多平臺、全景式豐富宣傳教育內容。通過輯錄印發《張掖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手冊》《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石榴籽·一家親·好故事》等書籍圖冊,指導各級各部門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進宗教活動場所、進軍(警)營、進“兩新”組織、進網絡。并深化開展“融媒體+民族團結”行動,通過媒體終端播放系統、“張掖民族”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讓民族團結進步的正能量充盈網絡空間。
相關新聞
- 2022-02-19【譜寫“復蘇樂章” 奏響“春的序曲”】涼州區文體廣電旅游局精心策劃文旅活動 推動文化旅游市場繁榮發展
- 2022-02-19西電保理赴商投集團對接金融服務項目
- 2022-02-19酒鋼7號高爐榮膺全國青年文明號
- 2022-02-18上期所發布違規處理決定,案件涉虛假申報、罰款超千萬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