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名剎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臥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這里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像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大佛寺現存古建筑包括山門、牌坊、鐘樓、鼓樓、大佛殿、大成殿、藏經殿、土塔及金塔殿,總面積三萬余平方米?,F有大佛殿、佛教藝術陳列廳、佛教經籍陳列廳、土塔、山西會館、金塔殿等展廳對外開放。每年“四月初八”佛誕法會、正月十五廟會及其他一些佛事活動,吸引著大量海內外游客參觀游覽。
牌坊位于山門之后、正殿之前,昂頭交錯,重檐疊彩。兩側對稱的鐘鼓樓,鐘南鼓北,相映成趣。雄踞中心位置是大佛殿,平面呈長方形,高20.2米,長48.3米,寬24.5米,面積1183.35平方米。殿寬9間、進深5間,真實體現了西夏大殿“九五之尊”的皇家氣魄。殿身兩層樓閣、重檐歇山頂,青瓦飛甍、朱柱環立,殿門兩側有佛經變故事磚雕。大佛殿四周墻面及上層板壁繪明清時期諸天禮佛、山海經故事、西游記故事及佛經變故事壁畫,面積約530平方米。
歷史記載,西夏時期有一位姓嵬咩(wei mie)的國師,一日斂神靜禪時,忽聞天際有絲竹之聲,尋聲而至,從地下掘得金磚翠瓦覆蓋的碧玉臥佛。國師遂發愿,修建了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其華美莊嚴的建筑、曠遠深厚的佛教藝術、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等,凝聚了張掖先民的辛勞和聰慧,它所承載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西夏歷史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以及張掖多民族融合的鮮活史書。

臥佛
“創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數百余年更喜有人修繕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游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這是對張掖大佛寺悠久歷史的闡釋,也是對佛祖釋迦牟(mou)尼涅槃入定的真實寫照。臥佛安睡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蓮花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造像木胎泥塑,金妝彩繪,面龐貼金,頭枕蓮臺,側身而臥,雙眼半閉,嘴唇微啟,形像豐滿端秀,姿態恬靜安詳。胸前飾"卐”(萬)字符號,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
臥佛結構非常獨特:木胎泥塑中空,木頭搭成架子,用草泥貼塑,再金妝彩繪而成,這是將建筑技術與塑像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可謂是西夏國的一大創舉,也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大臥佛的腹內框架有上、中、下三層,頭部單獨有一間藏寶室,里面曾經藏滿了歷朝歷代的佛教珍寶和歷史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間,來自北京的紅衛兵在臥佛腹下挖開一個洞,大量佛教珍寶散落一地,遭到極大破壞。今天,這個補過的洞口還清晰可辨,它就象一個無法愈合的傷疤,永遠留在我們民族的心靈深處。
臥佛頭部塑7.6米高的女像, 稱“大梵天”,云髻高挽,彩帶飄揚;足部塑7.6米高男像,稱“帝釋天”,面目威嚴,峨冠博帶。臥佛身后塑5.8米高的十大弟子舉哀像,殿南北兩側為十八羅漢群像。整組塑像造型精美,線條流暢,神態自然,栩栩如生。
西游記故事壁畫
西游記故事壁畫, 是大佛寺所存明清壁畫中頗具地域特色的壁畫之一。畫面以連環構圖的形式,描繪了唐僧取經故事中的“恨逐美猴王”“火云洞之戰”“路阻火焰山”“四眾西行”等情節。整幅壁畫中,孫悟空三兄弟所持兵器及人物性格與《西游記》原著的描述都有區別。原著中描述豬八戒又懶又饞,好吃懶做,遇到危險總是貪生怕死,而壁畫中描繪的豬八戒尋山探路、深澗汲水、降妖除魔,憨厚勤快。民間傳說,唐僧西天取經途經張掖,《西游記》故事中的高老莊、晾經臺、流沙河、牛魔王洞都在張掖。豬八戒想在高老莊討媳婦,張掖就成了是他的丈母娘家,所以他只有好好表現了。
磚雕
大佛殿門前兩側是貼金雕繪的磚雕作品。長、寬各4.5米,用51塊方磚雕刻拼接而成。左側磚雕名為“祗(qi)園演法”,有聯曰:“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十方瞻仰證菩提。”畫面上方為釋迦牟尼佛和左右脅侍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三像后方上部為無量諸天大眾。磚雕橫批,佛語為“入三摩地”。畫面形象刻畫了佛祖釋迦牟尼初轉法輪時,在摩羯陀國祗園精舍設壇弘法的故事。
右側磚雕名為“西方三圣”,對聯“寶殿巍峨,無量人天咸敬仰;金身顯渙,河沙凡圣共皈依。”橫批“登極樂天”,祈愿佛教徒往生凈土。畫面中上方中央有主尊阿彌陀佛和左右脅侍觀世音、大勢至像,畫面前方則展現了西方極樂圣境妙音環繞、寶池香潔的凈土世界。整幅磚雕線條勾勒刻畫之精湛,人物故事情節之傳神,可謂“鬼斧神工”,為張掖大佛寺磚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佛教藝術陳列廳
張掖大佛寺作為東西方藝術交流和西北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積淀了極為豐富的佛教藝術文化遺產。佛教藝術陳列廳里集中展示了張掖大佛寺遺藏、流傳和征集的精品佛教文物。
“無上正覺”匾
這塊木制雕匾,是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信徒捐贈給大佛寺的,匾長3.6米,寬2米,邊緣刻有三層圖案:外層刻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桃柑佛手、博古圖案;中間一層四面雕龍鳳,中部上雕金翅鳥,下雕寶珠;最里層全是卷云圖案。黃底紅字書寫的“無上正覺”四個大字,蒼勁挺拔,端莊秀麗。佛經上說,對佛法的修行有三個境界:“自覺、覺他、無上覺”,無上正覺是佛教信徒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塊匾集書法、雕刻、彩繪、裝飾于一體,已被收入《中華名匾》一書。
明代銅記事牌
1966年,張掖大佛寺臥佛腹內掘出銅鏡、銅壺、錢幣、佛經殘片等一批佛教裝藏物。其中有一塊為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的銅記事牌,這塊牌高49cm,寬44cm,銅板上沿飾做覆蓮花瓣狀,下沿為仰、覆蓮臺形,紋飾皆捶揲而成;正面鏨刻有239個漢文楷體字,內容為明成化十三年張掖因地震而重修臥佛的記事。
這塊記事牌的發現,填補了張掖大佛寺的敕建時間只存地方志記述而無實物證明的空白;從僧職名單中發現蒙古族主持和藏族侍佛督綱姓名,也進一步證實了藏傳佛教對大佛寺佛教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另外,它記載的明成化十三年,張掖發生大地震,臥佛佛首傾頹,大佛寺隨后重修。這對于研究大佛寺建筑、塑像的歷史及我國古代地震災害等情況也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明代鎏金接引銅佛
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中教化眾生,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因其宏大悲切的愿力、華美莊嚴的西方凈土和方便簡易的往生法門,千百年來深受佛教徒的崇奉。
佛像高178厘米,銅鑄圓雕中空,螺發高聳,上有頂嚴。面龐飽滿,雙眉修長,雙耳下垂,雙目俯視,雙唇微閉。身著通肩蓮花紋袈裟,頸飾項圈,腰系環扣節裙帶。整尊造像通體鎏金,豐滿圓潤,姿態優雅,神情莊重,為國家一級文物。
清代釋迦佛銅坐像
張掖大佛寺遺藏明至清釋迦牟尼佛造像30余尊,其中一尊清代釋迦牟尼佛銅坐像堪稱佛造像之精品。尊像圓雕范鑄,螺發高聳,雙耳垂肩,彎眉垂目;鼻梁挺直,嘴角含笑,著右袒式貼體袈裟,結跏趺坐于仰覆蓮花寶座之上。造像肩寬腰細,衣紋簡潔,比例勻稱,端莊秀麗,形象地表現了釋迦牟尼佛悟道時的場景,為清代佛造像中的典型。
金塔寺西窟
張掖境內現存古代石窟寺有6座,主要分布在祁連山區,以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最為著名。這些飽經滄桑的石窟遺存,記錄著我國早期石窟悠久歷史的發展軌跡,吟唱著張掖燦爛文化的曲折變遷。現在我們看到的金塔寺西窟為北涼時期佛教石窟的復制石窟,按原石窟2:1的比例復制。石窟上方的金塔寺彩塑高浮雕飛天,凌空懸塑,若從天降,翩翩欲飛,在全國獨一無二,被譽為“東方飛天之精華”。
金塔寺東窟
此窟為早期佛教的中心柱窟,四面分三層開龕造像。下層正中鑿圓拱形大龕,內塑主尊阿彌陀佛像,龕外兩側塑菩薩;中、上層塑千佛或菩薩。信徒禮佛時,會圍繞中心柱瞻仰誦念,從這些佛像的造型可以看出,古代雕塑者從抓住生活中的一瞬間出發,用藝術的形象活靈活現的將佛和菩薩等表現出來,使人百看不厭,留戀忘返。
大黑天壁畫
原壁畫繪于大佛殿十大弟子后的板壁之上,是大佛寺多元佛教文化交匯相融的歷史象征。大黑天原是古印度的戰神,進入佛教后,頗受密教崇奉。他身體呈藍色,著虎皮,項掛50人頭骨大念珠,戴五骷髏冠。身上有許多蛇,頭頂以蛇束頭發,脖子上有一條大花蛇直垂下來,這些裝飾都是表示對龍王的降伏。他的6只手都持有物,中間兩手置胸前,右腿屈,左腿伸,身后有火焰背光。
藏密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大護法,可以加護向其祈求的眾生,更能使食物經常豐足,能予貧困者以大福德。因此大黑天兼具有戰斗神、廚房神、冢間神與福德神四種性格,受到藏族佛教徒的崇仰。
清代吳錫堂十八羅漢圖軸
此畫縱141厘米,橫355厘米。圖中描繪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或含睇若笑、或寧神沉思,其中以開心羅漢和雙面羅漢最富有特點,在佛教人物繪畫中十分罕見,筆墨淋漓酣暢,線條飄逸自然。
清代毗盧遮那佛光明真言種子字曼荼羅經版
清毗盧遮那佛光明真言曼荼羅經版,是大佛寺現存佛經雕版中最具特點的經版之一。此版整體略呈方形,松木質地,長44cm,寬39cm,厚5cm,單面雕刻,文字分漢文楷體和梵文天城體兩種。版面上沿處文字為“毗盧遮那佛大灌頂真言”,左右沿處為四句唱偈“真言梵語觸尸骨,亡者即生佛凈土;見佛聞法親授記,遠證無上大菩提”。下沿處文字為“此咒出大藏經”。版面中央有毗盧遮那佛梵文天城體種子字,圍繞種子字周圍的是呈順時針方向、形如圓環的二十三個梵字組成的光明真言字輪。
明代漆繪描金人物銅鏡
原為大佛寺臥佛殿臥佛腹內裝臟之法物,寓意佛心心如明鏡。描繪游園圖:近景松樹,一童子在樹石間玩耍;右側一房舍,內有二位官人端坐歇息,門前左側三游客相視而行;中景水池,左側一亭臺,亭內窗口一人觀景;遠景山石樹木,林中透出亭臺樓閣。
明代的銅鏡,其紋飾的特點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全國發現的眾多明代銅鏡,大多數為素面之上鑄“長命富貴”“五子登科”“福壽雙全”“狀元及第”等吉祥用語的文字鏡。張掖大佛寺所藏漆繪描金人物銅鏡,做工精細、裝飾華美,是明代銅鏡中的經典之作。
明代雙龍耳套環銅壺
此壺黃銅鍛造,捶碟成形,高54厘米、口徑17.2厘米、重12.4千克,高領撇口,溜肩鼓腹,喇叭形高圈足。唇口有兩道凸弦,頸部一對螭龍耳,耳內套環,腹部一側有鏨刻銘文。銘文所記,此壺原供奉于大佛殿法壇,清初維修時作為裝臟物置放臥佛腹內。作為明代銅壺的典型器物,其造型古樸莊重、工藝雅致精細,真實反映出明銅器制作的杰出工藝。
元代五股金剛杵
在密教中,金剛杵象征著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張掖大佛寺藏元代銅金剛杵,長17.5cm,重266.8克,質地黃銅,范鑄工藝,兩端粗圓,狀似亞鈴。整器造型清新流暢,小巧精美。
波斯薩珊王朝銀幣
此銀幣1970年出土于張掖大佛寺金塔殿基下舍利石函內,為波斯卑路斯王時期所鑄,直徑2.5—2.8CM,重量2.8—4.1克,邊緣呈不規則圓形。銀幣正面為頭戴王冠的卑路斯側面王像,從銀幣所呈現的特點看,應為波斯卑路斯王B形幣樣式。
在絲路沿線地帶,陜西、甘肅、青海、內蒙古及新疆等地共計出土40多處、總數量達1200多枚,其中張掖大佛寺出土6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的大量出土和廣泛分布,真實反映出古代中國與波斯之間交流貿易的密切與頻繁,同時也有力的證明了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是承載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興盛之路。
明代甘州左衛僧綱司銅印
此銅印方形黃銅質,邊長4cm,正面為鏨刻九疊篆朱文:"甘州左衛僧綱司印",印背左側刻有楷書"甘州左衛僧綱司之印",右側為制印時間:"大明戊子年四月造"。
僧綱司為明代省一級佛教事務管理機構,明初,太祖朱元璋依宋制設各級僧司、僧官,在北京設僧錄司,各府設僧綱司,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各省僧綱司設都綱一人,主要任務是監督僧眾行儀等。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甘肅鎮設“甘州左衛僧綱司”。從印的級別反映出大佛寺在明代甘肅佛教事務管理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
明代金銀書《大般(bo)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600卷,唐玄奘譯。作為大乘佛教基礎理論,被尊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般若波羅蜜”的含義就是“通過智慧到達彼岸”。唐代曾被奉為“鎮國之典”,后世諸類大藏經也多以此經為首部,是中國佛教的基本經籍之一。
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御賜《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運至張掖。欽差鎮守陜西甘肅等處御馬監兼尚寶監太監魯安公王貴集地方名士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為藍本,取紺青紙為質,依千字文編序,金、銀書寫繪畫,共計600卷。序言通篇用金泥書寫,經文文字用銀泥書寫,凡“佛”“菩薩”“世尊”等尊謂,都用金泥加以重描?;逎肿⑼僮忠员阏b讀。
金銀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現存558卷,分六十函,每函五本,每本兩卷,每函卷首扉頁置精美的金線描曼荼羅畫一幅。畫幅寬61厘米,高28.5厘米,面積0.17平方米。畫面以釋迦牟尼壇城為中心,周圍繪以十方眾佛、菩薩、諸天、羅漢、神眾等尊像,顯密兼顧、佛道相雜,人物多達一百零八尊。
金銀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書法結體周正,字體俊美。以綾錦裝幀,刺繡龍紋圖案,透射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國內外僅見的孤品,已被確認為國寶級文物。其漢藏交融的藝術風格,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見證,也是張掖先民聰明才智與藝術才華的充分展示,真實的反映了明代張掖佛教文化藝術發展的繁榮與興盛。
明代金銀書“五大部”經
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甘州左衛僧綱司督綱如松號召當地信眾,以金書《大般若經》為范本,捐資助造金書五大部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般(bo)涅槃經》《大方便佛報恩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參與本次活動的人達300多人。
這五大部佛經經卷現存126卷,經文中“佛”“菩薩”等均用金粉書寫,其它經文用銀粉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每函首卷卷首用金銀粉精繪《說法圖》,且每函首卷以錦緞裝幀。《涅槃經》首卷卷首用金銀粉精繪釋迦牟(mou)尼涅槃像及十大弟子舉哀群像。萬歷造金書五大部從材質到工藝雖不如正統年間金書《大般若經》之精美,但同樣屬珍貴的鎮寺法寶。
尼僧護經故事
五百多年以來,佛經同大佛寺的命運息息相關。世事變幻、風雨滄桑、天災人禍、戰亂兵燹,但寺中佛經卻安然無恙。這里有不少百姓傾注的心血,也有無數僧尼留下的辛酸。明清以來,戰火頻仍。1941年,馬步芳部隊進駐大佛寺前,國民黨張掖縣黨部書記長張聲威與本寺妙顯和尚商定,為使佛經免遭破壞,把重要經籍分裝在十二個經櫥中,封存于這座殿堂的夾墻內。藏經的秘密,僅有幾人知曉。佛經最后的知情者為一尼僧,俗姓姚,法號“本覺”。本覺憑著對佛門堅貞的信仰,靠乞討和掃樹葉柴草以慘淡度日,頑強地活了下來,毅然肩負起保護佛經的重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本覺年事彌高、貧病交加,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辭世。人們在拆除燒殘的房子時,才發現完整的十二櫥佛經。
一九九二年,著名佛學家、中國佛教協會長趙樸初對佛經尤其是金銀書寫經贊不絕口,連稱其為“國粹”“國寶”。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四次到大佛寺,稱贊佛經“不僅是佛教文化在張掖的歷史見證,而且是十分精美的書畫作品”;并于一九九五年六月欣然命筆題詞:“佛經及經櫥、經版等,都是極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
《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又名《永樂北藏》。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英宗皇帝朱祁鎮御賜,主要頒賜全國名山大寺。藏經集佛教經、律、論之大成,共收經1621部,6361卷。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北藏》首部佛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到達甘州,至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全部《北藏》賜經完畢,舉行了承旨儀式?,F為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北藏》。
《北藏》佛經裝幀、印刷考究,函套和經本上下掩面一般裱綾或絹, 封面以藍絹為底,每卷卷首有扉畫一幅,扉畫中央繪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身著蓮花圖案袈裟。釋迦牟尼佛兩側聞法僧眾各32位,有菩薩、四大天王、天龍八部、十八羅漢。
《北藏》佛經在大佛寺的入藏,極大地豐富了大佛寺佛教文獻的內容,滿足了僧官、僧徒看念頌經的需要,對研究中國大藏經的歷史和內容均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是大佛寺又一鎮寺法寶。
明代永樂佛曲
佛曲源于印度,初稱梵唄,是以短偈形式來贊頌佛、菩薩的頌歌。至唐代,佛曲已普遍流行。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搜集唐、宋、元以來通行南北的佛教音樂曲調,編成《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行世,這便是張掖大佛寺保存的明代永樂佛曲。
大佛寺明代永樂佛曲,有大小本兩種,內容完整,均為藍絹包背裝。大本名為《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 小本名為《諸佛如來菩薩名稱歌曲》。質地白宣,墨本楷體豎排版式,內容有明成祖《御制感應序》《神僧傳序》、曼荼羅畫、曲牌目錄名稱、曲牌正文和《御制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后序》等。無曲譜,僅有漢字填詞。曲牌目錄分南曲、北曲,其中南曲122首,北曲222首,共計344首。佛曲收集之多,且以單行本流傳的明永樂版佛曲僅張掖大佛寺留存,這對于研究我國明代佛教音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明、清佛經雕版
雕版工藝肇始于隋唐,明清時興盛。作為一種佛教信仰的宣傳媒介,它迎合了信眾的精神需求,傳達了民眾對美滿生活的祈盼與向往,是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雕刻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張掖大佛寺藏795塊明清佛經雕版,是反映明清大佛寺佛教文化傳承交流的珍貴史物。
這些佛經雕版材質多以棗木、桃木、松木及梨木為主,平直厚重,木紋清晰。內容分《妙法蓮花經》《金剛經》《藥師經》《華嚴經》20種。版式有單面陽刻和雙面陽刻兩大類,文字為楷體,字形和行序皆反向。由于歷史上頻繁用墨刷印,多數雕版烏黑閃亮,字面工整。另藏雕刻佛經變圖、佛本生圖、說會圖及真言符咒的木版畫40余塊。雕版中如《妙法蓮華經》說法雕版,雕工精細華美,人物瀟灑飄逸,可謂張掖清代佛經雕版中的經典之作。《藥師經》五大菩薩雕版和《妙法蓮花經》雕版,不僅真實反映了佛教慈悲救世的大乘思想,而且雕工之精妙、線條之柔暢,為館藏佛經雕版中的藝術珍品。
土塔
土塔原名“彌陀千佛塔”,明代所建。喇嘛教式風格,磚土木結構,外表通體抹白灰,為甘州五行塔之一。最早相傳“迦懾摩滕”骨灰就葬在塔下。1927年地震時頂部被毀,1986年根據原狀維修恢復。全塔由塔座、塔身、塔剎3部分組成,總高33.37米,全塔建于邊長23米的方形臺基之上。主塔塔身覆缽形,上有一層須彌座,座四周各開5個小龕,每龕內各置一佛像,龕前各懸銅鏡一面,座以上為十三重相輪,稱十三天。塔上面是直徑4米的木質圓盤,圓盤上中央置銅質寶瓶形塔剎,高約3米,重800公斤,圓盤邊緣吊有36塊銅質垂檐,每塊垂檐下懸風鈴一個。清風徐來,鈴聲叮咚,柳拂塔影,雀鳥圍翔,置身其中,別有一番情趣。
張掖山西會館
位于土塔北側的山西會館,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占地近2000平方米,是集山門、戲樓、觀戲樓、鐘鼓樓、牌坊、廂房、殿堂等為一體的祠堂型會館建筑群。
會館布局嚴謹,結構緊湊,以中線做軸,牌坊為隔,分前后院落。前院5間山門,寬12米,進深4.2米,屋頂為中間歇山與前后卷棚相結合的勾連搭,青瓦覆頂,雕脊作飾。山門正面為門樓,背面兼做戲臺。兩側有磚砌八字墻,頂部為仿木疊澀結構,墻上分別鐫刻“忠”“義”二字。
戲臺建于山門通道之上,有前后臺之分。前臺后屏左右各辟一門,意取“將出”“相入”。戲臺造型精巧,雕梁畫棟,別具一格。山門以內,戲臺兩側下建有南北對稱的配殿各三間。南北兩側是觀戲樓。觀戲樓南北呼應,頂為一面坡,分上下兩層,其上層壁面繪畫清雅山水或花鳥圖,并書有對聯、詩文,共14幅。觀戲樓前空地,既是山門向內通道,又可作觀戲駐足之地。整個戲樓結構精妙,雕飾華美,單就其戲樓而言,全國存留不多。
牌坊兩側是南北對稱的五間廂房,廂房后側中間,是會館建筑主殿——香廳。香廳面闊3間,卷棚殿頂,筒瓦滿覆,雕梁畫棟,勾檐翹角。廳內前后檐柱均作八角形,前檐門楣上雕二龍戲珠及花鳥、暗八仙、佛八寶等圖案,坊、梁、柱上瀝粉堆金,彩繪龍鳳、山水及三國故事畫,內容有“擊鼓罵曹”“張飛呵斷當陽橋”“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等。廳后主殿面闊3間,進深4間。大殿為勾連搭卷棚頂,前檐額坊上雕卷草花紋,殿角為砌磚方柱,上端磚雕花鳥草蟲,走獸珍禽,刀法流暢圓融,形象惟妙生動。主殿之上,為歇山頂式后樓三間,名曰“三羲樓”,左右兩山間裝飾花卉云紋。
會館是清代晉商“聯鄉情于異地”,“敘桑梓之樂”的同鄉聚會場所。它為繁榮張掖經濟、開展商貿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僅是我國古代會館建筑的典范,對于研究清代張掖商品經濟流通、會館建筑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塔殿
明正統六年(1441年)寺僧在此建禪堂時,挖出地宮及鎮塔舍利等寶物共496件(塊),太監王貴遂依唐風興建了“萬壽金塔殿”,置唐代金塔于殿頂,又添置舍利寶物計2058件貯于石函。再鑄三世銅佛供殿中,故后世亦稱“金塔殿”。明代萬歷至清代早期為弘仁寺雕刻、印刷佛經的場所,民國時期金塔殿被盜。“文革”期間古殿被毀。1970年在開挖防空洞時,金塔殿地宮石函被掘出,所貯寶物被民工哄搶一空,后經追繳,部分得以收回。現殿中陳列明正統年間銅鑄的三世佛,2003年又新塑了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及大佛寺始創人思能國師共五身像,繪有“思能創建臥佛寺”“正統皇帝賜真經”“佛本生故事”“菩薩救八難”等壁畫。(圖片由供稿單位提供)
- 2022-05-23敦煌:靠前監督讓退役軍人獲得感更足
- 2022-05-23檢舉控告要知道 | 一封舉報信的旅程
- 2022-05-23國網甘肅互聯網事業部:強化運營推廣,RPA賦能基層見實效
- 2022-05-23技能,讓生活更美好——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舉辦2022年職業教育活動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