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名山大川增光添彩,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杰出的高層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是佛教的一種建筑形式,梵語稱“萃堵波”,又稱浮屠或浮圖。意義是“高顯”或“墳”。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為標幟紀念所用的。它是最高地位和等級穩定的象征。從佛教創始后,塔也成為佛陀教主地位的象征性紀念物。印度現存最為古老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中國古塔的出現也不晚于這一時期。
古代絲綢貿易的商路,也是佛教宣播的道路。地處絲綢之路要津的涼州,在佛教東傳及發展歷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史料記載并留下了眾多的古代佛塔。
阿育寺姑洗塔

武威清應寺姑洗塔與大云寺感應塔(1910年莫理循攝影)
《魏書·釋老志》記載:“佛既謝世……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時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今武威)、臨淄皆有阿育寺,蓋承其遺跡焉。”唐代佛教論《廣弘明集》記載,釋迦牟尼涅槃后,東天竺國阿育王收佛舍利,派遣鬼兵,在全世界同時造成八萬四千寶塔,安置舍利。姑臧姑洗塔即其中之一。敦煌文P.2977獻中,可與上述記載互相印證,大唐國內得一十九所也……九在涼州姑藏寺。著名西夏學專家史金波翻譯的《西夏碑》西夏文中明確記載涼州姑臧塔,乃釋迦摩尼“杏眼舍利藏處之中”,是我國最早的佛教遺跡。
前涼宏藏寺七級木浮圖(7層木塔)
前涼建國后,其宮殿建在了涼州姑臧寺的基址上。因此到張天錫(國王)時,其宮中多現靈瑞,才舍宮置寺復建塔。唐景云二年《涼州大云寺古剎功德碑》中說:前涼修建的宏藏寺,“花樓院有七級木浮圖(7層木塔),即張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層列周圍二十八間。西列四戶八窗,一一相似。屋巍巍以崇立,殿赫赫以宏敞,擬璚臺之景居。狀層城之始構”。清康熙《重修清應寺塔記》中載:“清應寺本名北斗宮,北斗宮之有姑洗塔,蓋始于晉張重華(國王)舍宮內地建寺立塔。”
后涼羅什寺羅什塔

羅什寺塔
鳩摩羅什是十六國時期三大僧人 (佛圖澄、釋道安、鳩摩羅什)和中國四大翻譯家 (玄奘、鳩摩羅什、真諦、不空)之一。鳩摩羅什在涼州駐錫18年,姚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409年)羅什圓寂于長安,年70歲。死時留下遺囑:將他的舌頭葬于姑臧 (今武威)。現存羅什寺塔,就是埋葬他“不爛之舌”的地方。涼州人民為紀念他,遵羅什遺愿,在他初入內地精舍處,請來舌舍利,為他建造了大塔,故名羅什舌舍利塔。唐初修復擴建,成為當時佛教文化傳播、中西僧侶往來、文化交流的薈萃之地。明永樂、隆慶、天啟,清康熙、嘉慶時,對寺塔進行修葺,使其巍倭峨壯觀,香火不斷。1927年涼州地區發生大地震,羅什寺被毀,僅存塔被震毀,僅存其半。1934年又進行了重修,恢復了寺內部分建筑以及羅什寺塔,現存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象征著武威這座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涼石塔

北涼石塔
武威天梯山石窟開鑿于北涼王沮渠蒙遜,它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涼州石窟早于云岡和龍門石窟,是云岡、龍門石窟的源頭,所以涼州石窟也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涼州模式”或“石窟之祖”。而北涼石塔正是這一時期開鑿的中心柱塔式窟龕的一種表現形式,直接影響了北魏開鑿的云岡和龍門石窟的開鑿。因此著名考古學者宿白先生提出了“涼州模式”的論斷,在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天梯山石窟現存北涼中心柱塔式洞窟1、4、18窟外,還保存了珍貴的北涼石塔。它使用粗砂石巖雕鑿而成,頂部呈圓錐形,分為三層,每層都開了八個淺龕,龕內都雕刻有佛像。塔身和龕雕像雖有了不同程度的殘損,但北涼石塔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佛教塔式文物,在我國甘肅酒泉、敦煌及新疆吐魯番等地也有保存,其形制、雕刻的佛像,都基本相似,分別由寶頂、相輪、塔頸、覆缽、經柱、基柱等六部分組成。這些佛塔的成就也決不僅僅局限于古老的建筑技藝本,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不斷創造新型民族文化的歷史過程。是北涼開鑿涼州石窟遺跡及涼州模式的歷史見證。
隋唐、西夏感通寺塔
隋煬帝是我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巡行到河西的中原王朝皇帝,為鞏固西北邊防,大業五年(609年)在裴矩等的陪同下,在張掖會盟西域27國使者,鞏固了西北邊防。再次同時朝拜涼州番禾縣的瑞像寺,御筆題額為感通寺之后,更令天下“模寫傳形”,使涼州瑞像寺形成為海內外名寺。隨之,將前涼時的宏藏寺改為感通下寺,塔名感通塔。唐代將《涼州御山石佛像因緣記》的神話故事勒石刻碑樹立在感通下寺之內。武則天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的女皇,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她的稱帝,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佛教勢力的幫助。后改為大云寺,“因則天大圣皇妃臨朝之日,創諸州各置大云,遂改號為天賜庵。”西夏皇帝及梁太后一向信奉佛教,因塔多次顯靈,認為感通塔是一座護國安民的寶塔,于是在乾順天祐民安四年,由皇帝、皇太后發愿,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重修了感通塔及寺廟。第二年完工后立碑贊慶。這一年正是乾順誕生十周年,興辦這樣一次大的佛事活動,也許是為了給十周歲的皇帝祈福,將大云寺更名為護國寺,遂立碑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即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碑)。西夏碑記載,這次下大力用時一年重修的感通塔,之前的塔是七級木塔,重修后是七級磚塔,塔名仍為“感通塔”。元末明初,由于地震和戰亂,塔寺被毀,明洪武十六年,其摹主則日本沙門志滿進行了修復,恢復的大云寺塔為五級。據《敕賜清應禪寺碑》記載:明代永樂間大云寺西建清應寺建,永樂皇帝賜名“清應禪寺”而得名。清應寺有塔,稱姑洗塔。地方政府對大云寺和清應寺雙塔十分重視,多次進行保護和維修,成為涼州一大景觀。1927年武威發生大地震,雙塔都被震塌,但雙塔遺址和地震前的照片資料如今猶存。
西夏木緣塔

西夏木緣塔
木緣塔1977年原武威縣西郊林場西夏墓出土。通高73厘米,頂徑48.5 厘米,底徑28 厘米。松木質。塔由座、身、頂、剎四部分組成。呈八角形。塔座為四級八角形,飾紅色。塔身為八塊木板合成,合縫處以長方形四角帶釘的鐵片(已銹蝕)上下兩道相連,塔身涂藍色,用黃色書寫梵文咒語,并有漢字題寫的“一切如來咒”“圣囗光天母心咒”、“歸衣三寶咒”等經咒標題。塔身頂部另有八塊小木板作榫鉚與塔身相連接,表面涂紅色。塔頂為八塊近三角形彎曲的木板組成八角攢尖頂,八角形木板蓋內有墨書題記。塔剎底部由八塊小木板組成圍欄,面涂紅色,剎另制,中心有軸和塔頂串連。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西夏宗教、建筑技術、繪畫藝術、葬俗、置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木緣塔為西夏天慶七年造,是墓主人下葬時的骨灰塔。墓主名劉德仁,男性,漢族,任西夏西經略司都案。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國寶級文物。
西夏覆缽式石塔龕造像

西夏覆缽式石塔龕造像
2013年4月在武威市北城區施工發現。塔為沙巖石質,由塔基、塔座、塔身、塔相和塔頂組成。通高89厘米。塔基高22厘米,飾云紋圖案;塔座高10厘米,飾蓮花瓣圖案;塔身為覆缽形,高28厘米,正中開佛龕,龕高19厘米,寬16厘米,深7厘米。內刻佛造像三尊,中間為佛祖說法像,兩,邊各站一弟子,均高7厘米;塔相高22厘米,有5層疊澀相輪;塔頂園形,高7厘米,直徑13厘米,相輪粗壯,給人以莊嚴穩固的的感覺。塔體的裝飾花紋都是密教流行的紋飾,體現了藏傳佛教獨特的密宗藝術。安史之亂后,涼州被吐蕃占據,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到西夏逐漸傳入西涼府地區。
覆缽式喇嘛塔在內蒙古黑水城出土的唐卡中的塔、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出土的小木塔、武威西郊林場出土的木緣塔,金昌市永昌縣花大門覆缽式喇嘛塔等多有相似之處。此塔龕造像,在塔身正中開佛龕,內刻一佛二弟子造像,這是石窟造像經常出現的佛教造像題材,西夏時期也普遍流行。是目前發現唯一的西夏覆缽式石塔龕造像,是研究這一時期佛教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涼州白塔寺白塔

涼州白塔寺塔群
涼州白塔寺位于武威市城東南20公里的武南鎮白塔村。白塔是一種藏式喇嘛塔,是蒙古皇子西涼王闊端為薩班修建的靈骨塔。薩班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四世祖,1247年來涼州與闊端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談,標志著西藏地方正式納入祖國版圖。
1251年,薩班圓寂于白塔寺,闊端王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動,用紫白檀木火化,并建造了高十六尋(128尺)的靈骨大塔(即今白塔),小塔五十余座,周匝殿宇非一。上師八思巴為法王 (薩班)之靈塔開光。清康熙時振武將軍孫思克對塔寺進行維修,乾隆《武威縣志》記,內有大塔,四環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百塔寺。薩班來涼,促成了蒙、藏、漢、鶻紇等民族間的團結,維護了祖國的統一。闊端為他建造的靈骨大塔及白塔寺,直至今天,仍然發揮著維系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歷史見證。
蓮花山塔

蓮花山塔
位于涼州區松樹鄉松樹村蓮花山頂,據明《重修善應寺記》碑載:“涼郡之西三十里,有名山峻嶺……氣象深窈,八峰環列名曰蓮花峰也。粵自漢唐以來,始建寺于此,名為靈巖寺。”薩班來涼州后,他的妹妹索巴讓摩也隨之,在蓮花山寺修行。索巴讓摩是一位瑜伽行者,長期在此寺靜修坐禪。薩班患病期間,她經常去白塔寺看望,探討佛法。據傳,當得知薩班圓寂的消息后,索巴讓摩嘆曰“天下的藏人躺著死,我索巴讓摩站著死”,隨即以站姿離開人世。據《佛寺志》載,寺內供有一人高的黑憤怒明王青銅像,內裝有索巴讓摩的靈骨舍利。蓮花山頂建有七級磚塔,坐落在海拔2491米的峰巔,塔高21米,八角七層樓閣式,磚構,疊澀單檐,空心,據傳是索巴讓摩的靈骨塔。現存建筑為1932年重修,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塔承載著中國數千年文明歷史。這些古塔在武威歷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和重要的歷史地位,是武威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引起了眾多國內外學者和旅游觀光者的極大關注。它不僅為武威歷史文化名城增輝,而且也為研究我國早期佛教文化提供第一手實物資料。(圖片由供稿單位提供)
- 2022-05-24永登縣2022年“鄉村振興杯”職工籃球賽開賽
- 2022-05-24武威:“數智”賦能 提高稅收服務水平
- 2022-05-24國網永登縣供電公司:帶電作業為高考學子保電護航
- 2022-05-24敦煌:做好崗前培訓 提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