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心頭,涼州的明月城樓交相輝映,總會構成一幅溢滿邊關情思的雋永畫面。一千三百多年前,詩人岑參邀三五好友聚于涼州花門樓,舉杯邀明月,明月浸入酒杯,胸臆間涌起一腔豪情逸氣。但見月光下的古都舊巷,歌管樓臺,笙歌細細,一片晏然詳和景象。詩人縱酒賦詩“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遂成千古名句。遺憾的是,岑參看到的涼州的明月不是中秋的一團圓月,而是初秋的一鐮彎月。

圓月也罷,彎月也罷,那時節的涼州卻是絲路重鎮,河西都會,最是富庶繁華。唐代薛用弱《集異記》中記述唐玄宗曾夜游涼州,看到涼州街頭“千條銀燭,十里香塵,郡實武威,事同仙境”。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始于唐朝。于是懸想,詩人岑參若中秋夜邀涼州諸友聚會,端坐花門樓,天邊一輪明月,眼前一盤涼都月餅,定有更為美妙的清詞麗句訴諸筆端。

關于月餅,宋人蘇東坡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人楊光輔寫道“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不過,他們描寫的都不是涼州月餅,而是江南月餅。武威自古有“涼州不涼米糧川”的說法,五谷豐登的涼州大地,人們喜歡制作大月餅。大月餅除“大”之外,制作細節也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寓意。大月餅一般九層,每層都有不同顏色。涼州人特意在最底層選用褐色的胡麻粉,而其頂部常用姜黃粉抹成黃色,象征“黃天黑土,九天吉祥”之意。中秋時節月餅要擺于院落之中,故有“五月端午穿出來,八月十月端出來”的說法。多年之前,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欄目主持人看到涼州大月餅,驚奇地稱為“中國西北的面點傳奇”。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涼州人有“與時俱進”的精神,時常表現出模仿京都時尚的風氣。在以市場經濟為標志的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彰顯城市時尚文化的“小糕點”月餅逐漸取代了體現農耕文化特色的涼州“大月餅”。

讓人們稱道的武威涼都食品公司“涼都”和“味味曉”牌月餅,他們的月餅有多種品類,既有體現江南傳統特色的“蘇式月餅”,又有顯示廣州、潮汕一帶漢族酥皮類餅食的“廣式月餅”和“潮式月餅”。近年來,該公司還研發了體現綠色健康理念的“無糖月餅”。人們發現,“涼都”月餅不管何種品類,用料仍是涼州本土的精米細面、植物油脂和芝麻椒鹽,口感仍是人們喜歡的自然天成、甜咸適宜的傳統風味。
月到中秋分外明,葉落歸根正逢時。中秋是思鄉的季節,涼州游子無論身居何處,吃一口“涼都”月餅,心頭定會涌出家鄉的月白風清、禾稷麥香的古老場景。無論何時何地,天上是中秋之月,胸中是雍涼之都。中秋月,涼都情,總有一種別樣的情愫縈繞于心。從古至今,雖然生活境遇不同,但月餅寄托的思鄉情思悠久不衰。因為打上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跡,一塊小小的“涼都”月餅,就能咀嚼出濃郁的古典情思和深厚的文化韻味。
- 2022-08-29中國人壽壽險上半年保費超4399億元
- 2022-08-29金川區稅務局:為大企業開展個性化精細服務
- 2022-08-29國網甘肅電力報表中心:數字賦能助力基層減負增效
- 2022-08-29蘭州永登公安推進道路交通安全隱患集中整治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