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 (王紹紹)21日,全國工商聯發布《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民營企業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共同富裕為企業社會責任價值目標,在穩定增長、增加就業、貢獻稅收、創業創新、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公益慈善等方面努力作為,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的作用日趨顯著。
第一,助推經濟穩中有進。2021年,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0.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額19萬億元,增長26.7%,占我國外貿總額的48.6%,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58.2%;貢獻稅收收入9.8萬億元,占企業稅收總量的59.6%。
第二,吸納就業能力突出。2021年,全國新設民營企業852.5萬戶,同比增長11.7%。截至2021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經有4457.5萬戶,占全部企業數量的92.1%。民營企業的快速增長,為鞏固存量就業和吸納新增就業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撐。據統計,參與調研企業2021年度共有1003.8萬員工,吸納就業人數較上一年度增長4.3%,其中72.8%的企業用工保持穩定或上升。
第三,創新發展成效顯著。2021年,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數占比82%,有效發明專利數占比79.9%。2021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前10名中,民營企業占據7名,其中前3名全部為民營企業。調研企業中有5517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5133家企業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分別占調研企業總量的26.1%和24.3%。
第四,踴躍投身鄉村振興。2021年,廣大民營企業響應黨中央號召,積極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調研數據顯示,有4611家企業參與了“萬企興萬村”行動。其中,33.2%的參與行動的企業設有專職部門負責鄉村振興項目;24.7%的民營企業致力于開展農業技能培訓,提供免費、實用的致富技術;23.2%的企業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2.5%的企業在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作出了貢獻。
第五,走實綠色發展之路。2021年調研企業中有20.2%的企業通過ISO 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較上一年度提高0.2個百分點。有605家企業獲得國家環境標志認證,572家企業通過綠色食品認證,125家企業入選“國家節能產品目錄”。
第六,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中,共有11萬余家民營企業捐款172億元,捐物119億元,設立基金62億元。在馳援河南、山西抗洪救災中,全國有8049家民營企業捐款捐物達47億元。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名單中,73家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及慈善項目榮列其中。2021年全國共有基金會8885家,民營企業基金會作為非公募基金會的重要力量,數量占2/3左右,且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已呈現出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齊頭并進的格局,其中工商聯執常委企業表現突出,規范化、組織化、專業化、品牌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社會貢獻日益顯著。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一是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站上歷年高位,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個區域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指數由高到低呈階梯狀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保持一致。二是民生類指標表現突出,社區責任、消費者責任兩個指標領跑。健康發展、員工責任、生態環境、公平運營4個指標相對優勢突出。三是大型企業指數領先明顯,不同規模企業關注重點不同。隨著企業發展壯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關注對象已經逐步擴展到消費者、員工、政府、供應商和社區等更多的相關方,從最初以追求企業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到更多地關注社會公共利益和福祉。四是履責實踐不斷拓展和規范,組織化程度不斷增強。五是社會責任常態化、專業化、制度化漸成趨勢,注重以社會責任支撐企業品牌建設。
據了解,《報告》數據來源于全國21112家民營企業參與的問卷調查和11個省市近百家民營企業的實地調研,結合了國家統計局、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有關部門的公開信息,對參與調研的全樣本企業社會責任工作進行量化分析,總結揭示了2021年度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時代內涵和階段性特征。
- 2023-02-22老人行動不便 郵儲銀行西和縣支行上門服務
- 2023-02-22郵儲銀行張掖市分行:金融“活水”精準灌溉“田間地頭”
- 2023-02-22賈裕平:26年如一日堅守供電一線
- 2023-02-22郵儲銀行平涼市分行:“三字法”全力支持春耕備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