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加強產業學院建設是推動技能人才培養改革,提升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邏輯主線,是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對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濱州市技師學院以部省共建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為主線,構建“1+114N”工作體系,對標全市“制造強市三年攻堅行動”,立足區域重點產業發展,以北校區建設為契機,積極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推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將產業學院建在產業鏈上,推進形成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互聯互動的辦學模式,聚力建設黃河流域高水平技師學院,為推動全市制造業規模總量上臺階、質量效益上水平、企業培育上檔次,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實現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賦能加力。
高水平技師學院建設要高點定位。定位準才能方向明、路徑明、責任清。高水平技師學院建設必須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增強創新性,這是本質屬性,也是核心屬性。體現時代性,就是要把我們所處的時代搞清楚,把當前職業教育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搞清楚;把握規律性,就是要把握事物運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尤其要深刻認識和把握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增強創新性,就是守正創新,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要堅持思想引領,善于用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主體維度、效能維度來考量認識職業教育,樹立起與高水平技師學院建設相適應的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精神狀態,新的工作作風,新的發展機制。要堅持目標引領,從職業教育的性質定位上找準重點、把握路徑,聚焦聚力“做強職教高考,叫響職普融通品牌,做大以高級工為主體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叫響職教高地品牌,做優社會培訓,叫響社會美譽度”,即:充分利用政策杠桿,保障職高和普高之間的學籍雙向順暢流動,統籌抓好職教高考、對口單招等,在升本率上持續用力,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打造職普融通品牌;搶抓新一輪部省共建職業教育試點機遇,聚焦內涵質量建設,進一步完善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持續提升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著力打造職教高地“升級版”;聚焦服務能力提升,創新濱州工匠學院功能,做好與渤海公共實訓基地結合文章,進一步推動學院服務全市綠色低碳發展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不斷提高社會培訓貢獻力與貢獻度,叫響社會美譽度。
產業學院要建在產業鏈上。產業學院的落腳點在產業、在企業,學院的本質是育人。要堅持產業為要,注重發揮企業、行業協會等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注重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多主體協同育人。要以服務產業需求為導向,緊密對接全市“十強”產業集群,深度調研行業、企業用人需求趨勢,積極探索與濱州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大型骨干企業(如魏橋、京博、濱化等)共建品牌特色產業學院,助力企業做強產業鏈條、做優產品升級、做好產數融合,持續推動優勢產業向高端化轉型、新興產業向規模化發展,讓制造優勢更大。要聚焦聚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數字信息化建設、開發校企合作課程、打造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等,推動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要將產業先進技術、產業優秀文化、產業發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促進教育鏈、專業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提升職業教育產業含量及技術含量,助力“千項技改、千企轉型”行動,使產業學院具有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要精準把握校企雙方需求,在產業學院常態化運行上下功夫,通過機制建設、制度建設和特色理論創新,校企共同打造一流“雙師”團隊,系統持續探索依托產業學院的協同育人新模式。要強化“崗課賽證”,以崗位需求為邏輯起點,加強“課賽”“課證”融通,以課改實現專業與產業之間的無縫對接,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術技能水平、職業素質培養有機結合,成長為全方位適應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能人才。
專業群建設要聚焦企業群。專業群是產業學院建設的有效載體。產業學院內部建設專業群,應體現混態、群態、液態三種樣態,專業群之間實現設施設備、師資等資源的相互流動,互融互通。要精準對接企業群,科學組群,緊密對接區域企業發展需求,精準厘清專業群的服務面向、發展目標和組群邏輯,推進專業群結構化和資源有機整合,最大程度地實現專業群共建共享效益,有效發揮集聚效應。要建立健全需求導向的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對接產業鏈發展動態調整專業群發展內涵、專業構成和教學資源等,形成對接產業精準、結構優化清晰的專業布局。要找準切入點,深化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共建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共同打造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等方式,聯合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切實將企業的優質資源轉化為可供教育教學和社會培訓共同使用的專業群資源。要協同完善保障機制,促進專業群持續發展,建立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按照目標導向、注重實績的原則,以高質量標準引領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保障專業群建設與企業供需相匹配,不斷提升專業群的建設質量與水平。
一體化教學要聚焦系統思維。一體化教學是產業學院建設的具象體現,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突破口。精準對接產業鏈,關鍵在于一體化教學精準對接企業需求。要強化系統思維,全面統籌教師、教材、教法,整體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從需求端出發,深度對接企業、行業協會等,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人才技能培訓體系、課程標準,共同開發基于企業應用的教學任務,培養一體化教師,實現一體化教學。持續深化學院“6710”師資分層分類培養,精準理清一體化教學的基本概念、熟悉一體化教學的開展形式、掌握一體化教學方法,以學生身份體驗一體化課堂教學,獨立開展一體化學習與實踐。要以技能競賽為抓手,推進一體化課程改革,構建“新進教師參加行業賽練兵,骨干教師職業能力大賽出成績,專業教師研討技能大賽”競賽機制,積極組織各年齡層次專業教師在校內外技能競賽上大展身手。要高標準實施一體化教學環境建設,北校區高標準新建一體化教室、實訓室,制定一體化實訓操作規范以及相關制度,使一體化實訓室具有教學、科研、培訓、鑒定、研修、承賽等多種功能,實現“教學場”“實訓場”“實戰場”三場同構。要堅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從嚴制定一體化教學評價方案,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
信息化建設要聚焦集成思維。信息化建設是產業學院建設的基礎保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采用集成式思維和方法進行方案設計與實施。集成,既是一個集合的過程,又是一個集合的結果。要統籌一張網、一體化整體規劃,加強智慧校園架構頂層設計,構建模塊化、靈活可擴展的技術架構,充分考慮云計算、大數據、移動化、智能化等技術趨勢和安全性保障。要集成各部門信息化需求,全面梳理業務系統,解決信息“孤島”,切實打通信息淤點、堵點,提升工作效率。要精準謀劃信息化建設,統籌基礎智能化系統和校園信息化,將教學、教研、管理與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從智慧教室、機房建設、教務管理系統、校園物聯網、校園消費系統、校園會議視頻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OA辦公系統、智慧停車場等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設。要堅持服務師生為本,打破物理校園邊界,切實解決師生在教學、管理和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支撐學院開展個性化人才培養、智慧型管理決策以及智慧型生活。
服務保障要彰顯生態思維。服務保障工作,事關學院高質量發展,事關師生切身利益,事關校園和諧穩定,是更好展示“新職教”“新技師”的關鍵之舉。要強化生態思維,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做優做細服務保障工作,不斷提升服務水平,讓校園更舒適,讓師生更舒心。要加強管理標準化建設,完善部門職責、規范工作規程,加快形成具有科學性、規范性的服務保障工作機制,促進服務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強化安全意識,堅決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加強疫情常態化防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實驗室安全、飲用水安全、校園防欺凌、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等,全方位抓緊抓實各項安全工作。要加強能源管理,堅持綠色發展,全面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要求,落實節能減排、低碳環保要求,提高能源管理智慧化水平。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全環境立德樹人,全員、全程、全方位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服務保障各項工作中,擦亮“講黃河故事育時代新人”紅色教育品牌,大力弘揚正能量,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不斷增強師生幸福感、歸屬感、舒適感。
“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要貫穿始終。作風建設決定事業成敗,加快建設黃河流域高水平技師學院、建好產業學院,必須始終保持“爭第一、干唯一、創一流”的工作狀態,大力弘揚“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嚴肅嚴格、求真較真、細致細究、務實扎實、高效快捷做好各項工作。要堅持“四個一切”(一切工作有標準,一切標準有程序,一切程序有監督,一切監督有反饋),全面推行“清單化管理、臺賬式推進”工作落實法,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時效化,事爭一流、唯旗是奪,不斷創造優勢、保持優勢、擴大優勢,在全市、全省大局中展現職教擔當。要嚴格管理流程、工作標準、工作紀律,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強化督查調度,杜絕一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北校區建設成果體現在真實數據上。要堅持問題導向,事不避難、敢于攻堅,發揚“釘釘子”精神,盯住重點任務、關鍵環節、主要問題,持續用力、攻堅克難,推動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要求落地落實,全面建設形神俱備、內外兼修、教學共長、師生融合、名副其實的黃河流域高水平技師學院。(作者系濱州市技師學院黨委書記 丁愛軍)
- 2023-05-23華亭:小“禾”才露尖尖角 上下齊心管護忙
- 2023-05-23國網平涼供電公司:電力小黃車提升客戶幸福感
- 2023-05-23甘肅省公航旅集團與湖南路橋建設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2023-05-23甘肅省公航旅集團與中鐵十四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