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頻道 >> 省內經濟

品味武威文創(chuàng):從馬踏飛燕到神馳天馬

23-05-26 17:29 來源:中國甘肅網 編輯:田洋

  從文化到文創(chuàng),只差一個創(chuàng)意。但是,從文化到一款火爆的文創(chuàng)產品,則需要諸多因素來成就,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具,產品、市場、營銷缺一不可。武威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大力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讓這些文化遺產“活起來”并且“火起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俗名馬踏飛燕,無疑是武威市、乃至甘肅省最亮眼的IP,圍繞銅奔馬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甘肅省博物館原創(chuàng)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品銅奔馬毛絨玩具“馬奔奔”“馬跳跳”,一經上市即成為爆款,線下門店一貨難求,線上銷售也頻頻斷貨。在炎炎夏日,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推出了冰爽的文創(chuàng)產品——“馬踏飛燕”文創(chuàng)雪糕,上市后迅速成為打卡武威各大景區(qū)的時髦。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圍繞銅奔馬開發(fā)的文創(chuàng)產品層出不窮。武威金路酒業(yè)開發(fā)生產的“神馳天馬”系列白酒脫穎而出,成為文創(chuàng)酒品中的一匹黑馬。這款產品,從精美的酒盒、酒瓶,到醇香的酒體,都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涼州文化。

  “神馳天馬”白酒的設計理念

  酒盒設計:天馬長歌,回歸漢土。以武威雷臺文化旅游綜合體標志性建筑“天馬歌”為文創(chuàng)理念,酒盒外觀取自漢長城烽燧造型,黃土夯筑而成,頂部有垛口,形如鋸齒,寓示企業(yè)發(fā)展的強勁動力。盒蓋采用灰白色漢簡造型,用漢簡文字對神馳天馬酒文創(chuàng)設計進行簡介。酒盒設計取意“天馬歸漢”,在漢武帝的武功軍威之下,天馬從遙遠的西北回歸大漢王朝。酒盒內放置四瓶酒,寓意四季(斤)平安。

  酒瓶設計:天馬行空,自在武威。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于武威市雷祖觀。駿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是中華民族自由奔放、無往不前的精神象征。酒瓶以天馬文化、漢文化、道教文化和酒文化融入文創(chuàng)設計,酒瓶底部設置太極八卦圖,酒瓶為方形,與太極圖圓形結合,喻示天圓地方,時來運轉。酒瓶中的紫色燈光,寓意紫氣東來、馬到成功,酒瓶裝酒象征久久平安。瓶身設計為梯形,預示事業(yè)步步高升。銅奔馬置于瓶蓋,彰顯出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的旅游文化精神,讓消費者體驗到靈動雅致的白酒文化。

  酒體設計:天馬匠心,瓶盛佳釀。釀得萬家合歡液,愿與蒼生共醉歌。神馳天馬酒是鐘靈毓秀的化身,得祁連山冰雪融水之精華。她有貫通古今的底蘊,媲美瑤池之瓊漿玉液。她窖香濃郁、綿甜爽凈、醇香四溢。武威金路酒業(yè)在深入挖掘研究武威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使得該產品插上了文化創(chuàng)意的翅膀,彰顯出武威人民的大漢情懷和天馬精神。

  “神馳天馬”白酒的文化底蘊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以漢代天馬為原型鑄造,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臺漢墓。其鑄造技巧精湛,堪稱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極品。1983年,銅奔馬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關于天馬,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大宛國把寶馬隱藏在貳師城馴養(yǎng)。古大宛國,主要位于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地區(qū)的費爾干納盆地。

  《史記》記載,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遣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前往大宛求馬。然大宛不僅不肯答應漢使所求,反令其東邊屬國郁成國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漢武帝大怒,遂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前后兩次征伐大宛,最終得到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凱旋而歸,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此前漢武帝得到烏孫馬,賜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寶馬,便更改烏孫馬曰“西極”,命名大宛馬曰“天馬”,并作《天馬歌》贊之。其詞曰: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zhí)徐時,將搖舉,誰與期?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臺。

  經過漢武帝的推崇,天馬的故事逐漸在中原大地流傳開來。1969年,武威雷臺漢墓中出土了以天馬為原型鑄造的銅奔馬,又激起來人們對天馬歷史的研究熱情。

  英雄出塞,汗血灑西域;漢武西征,寶馬留傳奇。天馬的故事和經歷,顯示出一種強者風范,體現出一種奮發(fā)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

  在武威磨嘴子、旱灘坡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儀禮簡》《王杖簡》《醫(yī)藥簡》等為代表的漢代簡牘,統(tǒng)稱為武威漢簡,《儀禮簡》《王杖簡》《醫(yī)藥簡》都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1959年,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了一批漢代《儀禮》簡,共469枚,27298字。《儀禮》簡分甲本、乙本、丙本三種。武威儀禮簡是保存最完整的《儀禮》手寫本經書,每篇都有編題、尾題、頁碼和順序,對研究漢代簡冊制度和《儀禮》版本具有重要價值。

  1972年,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一批漢代醫(yī)藥簡,其中木簡78枚,木牘14枚,其中有78枚被定為國寶級文物。武威醫(yī)簡記載了100多種藥物,30余則方劑,在中國醫(yī)學史上首提“活血化瘀治法”,體現了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為研究中醫(yī)學早期狀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為研究秦漢及秦漢以前醫(yī)藥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959年,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木簡10枚,史學界稱之為“王杖十簡”。1981年,文物工作者又征集到磨嘴子漢墓出土的《王杖詔書令》木簡26枚。兩次出土的“王杖簡”內容豐富,記載明確,既有尊老養(yǎng)老、高年賜王杖的明確命令,也有撫恤鰥寡孤獨廢疾之人的具體法規(guī),是研究漢代養(yǎng)老制度的重要資料。

  武威漢代簡牘以其數量多、保存好、內容豐富、史料可貴等獨有的特點,成為最具有保存和歷史研究價值的簡牘文獻之一,是簡牘文化中的輝煌篇章,也是涼州歷史文化悠久燦爛的具體見證。

  “馬踏飛燕”立柱雕塑位于雷臺景區(qū)廣場。雷臺景區(qū)廣場融漢代文化、道教文化和現代園林工藝于一體,是漢文化、天馬文化的高度濃縮,也是古涼州繁榮興盛的精華映射。

  “馬踏飛燕”立柱雕塑氣勢磅礴,其四周組景設計新穎,意義深遠。高高的花崗巖基座,兩柱對稱,上面一匹“馬踏飛燕”凌空奔騰,氣吞山河。以“泉源”為主題的組景區(qū),寓意祁連山雪水滋潤著武威大地,飲水思源。基座四周由草坪、花卉、噴泉結合的道教文化組成的八卦圖案烘托。“泉源”北面東西兩側有兩面弧形浮雕墻,展示了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絲綢之路、佛教東傳、武威漢簡、漢代木雕以及西涼樂舞等內容,再現了武威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漢代風韻,盡顯涼州輝煌;雷臺景區(qū),一展天馬風采。雷臺最早夯筑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前涼,而其得名卻在明朝。

  明代天順年間,由于天災頻發(fā),當地人民便在雷臺之上重修雷臺觀,祈求雷神保佑風調雨順,之后,雷臺便因祭祀雷神而得名,也逐漸成為一大道教勝地。《雷臺觀碑記》記載道:“雷臺觀之設,歷年久遠,無可考證。惟查大明天順年間,冰雹傷禾,敕建重修,培助風脈,辛鄧二神,降筆于墻,自此冰雹永息,物阜民豐,人文啟發(fā),蒙神默誠,五涼之一大觀也。”

  雷臺觀建成之后,見證了歷史的風雨滄桑,經受了無數的天災人禍。清代順治年間,武威一帶發(fā)生戰(zhàn)亂,雷臺廟宇不幸毀于戰(zhàn)火,后劉總戎重建,成立太白會管理。康熙初年,劉撫臺創(chuàng)建斗閣,成立斗姆會管理。雍正末年,雷臺被附近居民伐樹占地,侵占嚴重。乾隆三年,地方官員踏勘之后劃清地界,立《雷臺觀碑記》勒石記之,此碑現立于雷臺觀西北角。

  1981年,對臺上建筑進行了大規(guī)模維修,將城內火神大殿前卷棚搬遷到雷祖殿南面為過殿。1986年,武威市重新修建了雷臺觀,有雷祖殿、三星斗姆殿、過殿、華閣、廓房等建筑以及山門、二屏門。1987年,武威市將雷臺觀重新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武威市道教協會成立,將雷臺觀作為活動場所。

  涼州酒文化淵源流長。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葡萄種子和釀酒技術,開創(chuàng)了河西葡萄酒釀造的歷史。東漢末期,扶風郡人孟佗向獨攬朝政的中常侍張讓敬獻涼州葡萄酒一斛,張讓大喜,即拜孟佗為涼州刺史。唐代劉禹錫《葡萄歌》中“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敘說的就是這件事。雷臺漢墓中出土的酒具,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涼州發(fā)達的釀酒業(yè)。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曾下《涼州葡萄詔》,大力推崇涼州葡萄及葡萄酒。

  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將涼州葡萄酒推向了高峰。唐代大詩人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一詩中“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的名句,刻畫了唐代武威城美酒飄香的都市生活。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一幅西夏時期的《蒸餾釀酒圖》,證明當時河西就已經釀造蒸餾酒了。

  “神馳天馬”系列白酒以現代科技與涼州文化融合的視角,銅奔馬與涼州美酒結合的展示方式,讓人們在品味濃郁醇厚的涼州美酒的同時,感受底蘊深厚的涼州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