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頻道 >> 國內財經

“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深閱讀·種業振興在行動)

23-06-02 08:50 來源:人民網 編輯:田洋

  端牢中國飯碗,良種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種源安全和種業振興,叮囑“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今年是我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第三年,按照“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各方合力,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等方面著手,推動我國現代種業不斷發展,讓更多良種走向沃野。

    摸清家底,保護利用

  今年是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收官之年。2021年至2023年,為摸清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農業農村部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

  “近3年時間,為尋找優質的農家種,我們跑了8000多公里,走遍全市20多個鄉鎮。”河南省鶴壁市農業科學院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王幫太說。目前鶴壁市在河南省率先全面完成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目標,共收集各類種質資源121份。

  近期,農業農村部組織完成了3批共18個省(區、市)的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驗收工作。下一步,還將開展其余13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普查驗收,確保全面完成資源收集任務。

  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基礎。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長期戰略保存種質資源達到53萬余份,保存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有超過一半被分發共享利用過。據統計,近年來,國家級庫(圃)每年分發資源都在10萬份次以上,服務各類育種創新主體超過1500個,為支撐我國科研育種、重大種業成果產出和糧食安全提供了種質資源保障。

  走進黑龍江北大荒墾豐種業研發大樓地下一層,冷氣撲面,厚重的保溫門背后,是庫存容量達40萬份的種質資源庫。“它是一座農作物新品種研發選育的‘基因寶庫’。長期庫的溫度在零下18攝氏度,50年后種子將仍然保持最初的特性。”公司種質資源部負責人成華玉說。

  10多名科研人員正在顯微鏡下對種質資源“分級”鑒定,從特征特性、抗病蟲能力等方面進行層層篩選:剛入庫的進行短期保存,有閃光點的則進入中期庫,品質優良的資源進入長期庫,保存年限在30年至50年。

  穿梭在恒溫恒濕的智能貨架間,成華玉拿下一袋種子,用手持終端輕輕一掃電子標簽,組合性狀預測、田間性狀采集等種質資源信息躍然屏幕之上。“每份資源都有自己的‘族譜’‘身份證’和‘體檢報告’。”成華玉說。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多措并舉,扎實推進種質資源共享保護利用:發布可供利用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目錄,做到公開透明;組織開展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工作,查清資源特征特性;加大優異資源展示力度,向社會公眾推介好資源。

    科技助力,南繁扎根

  搭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遨游太空后,水稻品種“綏粳18”又來到海南省三亞市發芽分蘗,不久之后,它將重返它的誕生地——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水稻研究所的試驗田間。

  “太空育種能夠更快創制與精準應用優質育種材料,而南繁能實現一年3代到4代的育種加代,這些都大大加速了育種進程。”黑龍江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主任劉昭軍介紹,如今,原本要6到8年的育種周期幾乎減半。

  近年來,在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推動下,一批批“希望的種子”乘著“神舟”飛船升空、跟著“嫦娥”航天器繞月,實現批量化航天育種。

  在黑龍江省農科院實驗室,履帶嗡嗡轉動,傳輸系統將一排排種子送進分析平臺,在每粒種子上有18萬多處分子標記,能快速精準選出優異性狀的種子。“種子的適口性等性狀,不再需要將其種出來之后再眼觀、手摸、嘴嘗,而是在實驗室里就能預判。”劉昭軍說。

  一粒好種子,從南繁試驗田里走出來,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努力。說起玉米育種,鶴壁農科院科研人員會說起一個熟悉的名字——程相文。

  60年南繁北育,程相文培育出的玉米代表性品種“浚單20”,帶來經濟效益上百億元。“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如今,在海南的8畝試驗田已發展為140畝標準化玉米育種基地,87歲的程相文常在玉米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自2022年實施“中原農谷”建設以來,河南省大力打造全國一流高油酸花生繁種制種基地,示范帶動全省繁種制種產業發展。河南農業大學花生學科團隊帶頭人殷冬梅介紹,花生產業是我國有國際競爭力、擁有全產業鏈閉環主導權的農業品類,產量占世界花生總產量將近四成。河南省已成為全國花生最大產區,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占全國1/3。

  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保障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如今,我國國家級種業基地加快布局,由216個農作物基地、262個畜禽育種場、91家水產原良種場組成的“國家隊”,供種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改種適地,瞄準市場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育種創新攻關力度,品種選育數量大幅增加,類型不斷豐富,一批高產穩產、優質綠色新品種加快推出。節水小麥、優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高產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加快培育。

  鹽堿地里也能多打糧。山東東營六戶鎮種糧大戶萬小強的麥田一片金黃。“‘濟麥22’節水抗旱品種,每畝增產近100斤。”萬小強喜上眉梢,“這小麥品種好,旱地不減產,磨成面粉出粉率高,做成的面食有嚼勁。我今年種了700畝,估摸著能賣個100來萬元。”

  萬小強種小麥的700畝土地都屬于鹽堿地,過去受土地條件限制,只能種植棉花。近年來,隨著良種繁育不斷推陳出新,鹽堿地持續改良,種植方法逐漸優化,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在鹽堿地上實現了穩產增產。

  據了解,我國農作物品種先后經歷了6到8次更新換代,特別是新時代10年來,良種大面積應用,有力支撐了糧食產量不斷提高。“濟麥22”“矮抗58”“百農207”等品種,推動小麥平均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387.3公斤。

  一箱豆腐泡,放置了一天,依舊金黃飽滿,韌勁十足,口感香濃。“這是用‘東生7號’大豆生產的。”在江蘇省揚州市的一家豆制品加工企業,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艷華實地調研,“不同品種的大豆適合加工不同的豆產品,各品種之間的產品得率和品質也不盡相同。”

  去年秋天,李艷華團隊研發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在當地的收購價比一般大豆每斤高出0.5元,正是因其品質得到多家企業認可。問及育種秘訣,李艷華直言:“靠近市場,靠近豆農,才心里有數。企業喜歡啥豆子,老農就喜歡啥豆子。為啥?收購價高。”

  30多年來,李艷華每年有200多天在地里,有30多天在企業和農戶家調研,組建了十幾個豆農微信群,隨時交流種植技術和市場行情,“豆稈豆莢,需要用手觸摸,用心觀察,才能看透其特性。”李艷華培育的10余個“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累計推廣面積上億畝,帶動增產超過20億斤,為農民增收超過40億元。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