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頻道 >> 省內經濟

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①:十八洞村:巨變與感恩

2023-11-03 14:29 來源:紅網

  編者按讓時間有溫度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喚醒。這是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從封閉保守落后到文明開放自信,十八洞村創造了湘西苗寨千年發展史上的奇跡。更可貴的是,這個奇跡并不是一個村子的“獨角戲”,而是一村帶百村、攜手前行、共創美好的“群像戲”。在“精準扶貧”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際,在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路上,紅網時刻新聞特別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融媒體報道。我們以十八洞村為原點,向著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出發,深入采訪花垣、永順、保靖、鳳凰、吉首等多個村莊,展現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的共富生態,講述湖南村莊的十年之變。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楊怡晴 秦樓 陳嘯鼎 李賽鳳 龔子杰  鐘家英 歐陽璐 湘西報道 

  10月,我們從長沙出發,驅車5個小時左右抵達湘西州,為的是探尋深藏于云貴高原最東部、武陵山脈腹地的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山野村寨,在十年間甩掉了貧窮、落后、閉塞的“帽子”,成為中國脫貧攻堅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目光。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十八洞村的身影滲透于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發展與變遷的眾多角落。許多人好奇“她”、學習“她”、受其振奮與感動,也有太多人為“她”寫詩、歌唱、著書,發散出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人們往往將極難做到的、不同尋常的事情稱之為“奇跡”。這十年,發生在十八洞村的山鄉巨變就是一種逆轉千百年命運的奇跡。而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奇跡并不是一個村子的“獨角戲”,而是一村帶百村、攜手前行、共創美好的“群像戲”。

  變遷:十年勝過百千年

  兩三只喜鵲從精準坪上的古樹枝頭飛落,盤旋于梨子寨的上空,在微涼的深秋透露出活力與生機。

  一座刻著“精準扶貧”的醒目石碑立于精準坪上,十年前,精準扶貧重要理念在這里萌發。如今,無數游客將此視為必來的打卡地,試圖探尋其中的蓬勃之力。站在精準坪之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錯落有致的苗鄉風景,隱約間還能聞到山中人家用柴火做飯的香氣。

  十年時間,深山苗寨“換了人間”,一次次震撼世人。這種變化絕非“愚公移山”中偶然降臨的“神跡”,而是一群人艱苦奮斗、人定勝天的成果,途中充滿了挑戰與挫折。正如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施金通所說,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漸發生的。

  透過幾組數據和日期我們或許能直觀地感受到,十八洞村難以用言語形容的變遷:

  2013年,十八洞村全村人均收入僅1668元,至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為23505元,村集體經濟由空白增長至380萬元;

  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脫貧,在2017年2月成為湖南省第一批退出貧困序列的村子;

  2018年,十八洞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

  2019年,十八洞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2021年,十八洞村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2023年8月18日,經歷5年的建設,湘西邊城機場正式通航,機場距離十八洞村僅十八公里……

  讓湘西飛向世界,請世界飛到湘西。這是發自內心的呼喚,也是逐漸實現的美好現實。

  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也見證了十八洞村變遷。在石拔三家門口,一行人從此經過,其中一人感慨道:“這里的變化真的好大!”言語間,能聽出他已經來過十八洞村許多次。

  說起改變,74歲的石拔三極具發言權。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走訪的第一戶貧困戶就是施齊文和石拔三家。她記得,當時總書記翻開鋪蓋,摸了摸被子;打開米缸,看看有多少米;用手敲敲谷倉,聽聲音是不是滿的;還特意去豬圈,看養的豬肥不肥。

微信圖片_20231025102044.jpg

  笑容燦爛的石拔三。

  如今,老屋換新顏——石拔三家的木屋整潔、明亮,成為了精準扶貧旅游打卡地,往來游客絡繹不絕。

  石拔三只能說苗語,如果沒有當地人同行翻譯,很難與其交流,但她的臉上始終釋放出燦爛的笑容。

  永遠上揚的嘴角,傳遞出無盡的喜悅,而十八洞村婦聯主席梅瑤也將這笑容視為“感恩”的象征——以最大的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梅瑤說,“十八洞村的村民可能是中國最懂感恩的一群人。”

  村民們深諳“吃水不忘挖井人”,將感恩融于細節里、生活中——龍先蘭給女兒取名為龍思恩,施六金的兒子名叫施澤恩……

  發展:人才興盛村子旺

  10月13日,伴著細雨,我們走進了阿雅農家樂。民宿老板楊正邦、施蘭珍夫婦倆正樂呵呵地在廚房燒火做飯、招待游客,忙得腳不沾地。

微信圖片_20231025102054.jpg

  楊正邦正在自家的農家樂招待游客。

  2017年,十八洞村剛整村脫貧不久,眼見游客愈來愈多的楊正邦從外地返鄉創業,在村里開起了農家樂、建起了民宿。因為價格公道、服務周到,他所經營的民宿農家樂也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店”。

  走進阿雅農家樂,貼滿一面墻的獎狀證書尤為醒目,那是楊正邦夫婦倆的女兒從小到大收獲的榮譽。談起讀高中的女兒,楊正邦眼里是藏不住的喜悅和驕傲,這是“小家”的希望,也是十八洞村的未來。

  楊正邦說,以前進出村子還是一條3。5米寬的泥巴路,當時的出行基本靠“挑/背”,把村里的農產品挑出去賣錢,把外面的化肥種子、日用品挑回來。因此,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輛拖拉機,這意味著“走出深山”。2018年,他實現了“汽車夢”,買了一輛“寶馬的‘大哥’寶駿”。現在,他堅守在十八洞村,希望讓家鄉有更好的發展。

  從“拖拉機夢”到“汽車夢”再到“家鄉的振興夢”,像楊正邦這樣回歸家鄉的人越來越多。“以前貧窮的時候,留在村子是沒辦法出去的人,有能力的人都出去了。”楊正邦說道:“過去,留守是一種無奈;現在,留守是一種責任。”

  1996年出生的施康,是十八洞村年輕一代的代表。2020年年初,施康放棄在長沙從事的新媒體領域工作。彼時,他所運營的賬號已經有超過百萬的粉絲數。

微信圖片_20231025102024.jpg

  施康通過直播帶貨推銷十八洞村的農產品。

  當時,憋著一股勁兒想創業的施康,看到了十八洞村的變化,認定村里一定有很好的發展機會。返鄉之后,施康從“老本行”出發,拍視頻、做電商,以實際行動助力十八洞村的振興。

  在一批電商創業青年的帶動下,十八洞村的特色農產品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線上銷售量顯著提升。而施康不僅有了自己的事業,更當上了十八洞村團支部書記,娶了“隔壁村的村花”,返鄉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鄉村振興,人才為先。十八洞村一共有四個自然村寨,全村人口不足千人,村子規模較小。十年巨變,可以說“外鄉人”的身影,伴隨了十八洞村發展歷程的始終。

  安靜的苗鄉村寨傳出一陣喧鬧,在十八洞村苗繡鄉村振興示范基地里,擠滿了從外地趕來的游客,42歲的繡娘楊珍香麻利地整理手中的苗繡扇子,時不時向游客介紹基地的苗繡作品。去年8月份,楊珍香開始在苗繡基地工作。有了穩定收入后,她不再伸手要錢,覺得自己腰桿都硬起來了。

微信圖片_20231025102117.jpg

  楊珍香(左)在苗繡基地工作。

  苗繡,成為十八洞村婦女攥在手中的致富經。

  2014年,在老支書石順蓮的帶領下,十八洞村成立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2018年,十八洞村啟動“苗繡讓媽媽回家計劃”,讓十八洞村的婦女們 “帶著娃,守著家、繡著花、有錢拿”。2022年,苗繡傳承人陳國桃成立了花垣十八洞苗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通過培訓,留守婦女們掌握了苗繡非遺技藝后,每月在家就能增收1200元至5000元左右。據統計,僅今年1-10月苗繡銷售收入就達到了620萬元,其中十八洞村苗繡實體店收入460萬元,線上及其他收入達160萬元。

  毫無疑問,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讓農村生活尤其是婦女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八洞村婦聯主席梅瑤,已在十八洞村工作了5年時間。她帶動苗族留守婦女積極在家就業創業、組織孩子們學習苗歌苗鼓等傳統文化,積極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被村民視為“自己人”。她說,如今,村民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更加追求精神富足,婦女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微信圖片_20231025102107.jpg

  一對母女在苗繡基地試戴苗繡手工藝品。

  十八洞村有太多的“建設者”與“參與者”,難以用文字概括他們——

  施金通告訴我們,采風的攝影師將鏡頭對準哪里,哪里就是十八洞村靚麗的風景,他們也是十八洞村的“規劃師”;楊正邦說,外面的游客只要來十八洞村就是對我們村的認可與支持……

  攜手:一村帶動百村富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10年奮斗路,十八洞村的產業不僅“富自己”,更“富大家”。

  地處山區的十八洞村,人均耕地只有0。83畝,土地有限、產業條件薄弱。因此,按照“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產業”的發展思路,十八洞村積極探索“飛地經濟”,這也直接帶動了周邊村子的發展。

  種獼猴桃——在湘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流轉了1000畝土地建設精品獼猴桃基地,種植紅心和黃心獼猴桃。2017年進入產果期以來,每年給脫貧戶人均分紅800元左右。

  種靈芝——以每畝200元的價格租用群眾流轉林地,種植靈芝菌棒500棒,面積超過30余畝,帶動周邊村民務工40余人。

  建水廠——為村里解決就業20多人,用工輻射到十八洞村和周邊的馬鞍村、雙龍村、排碧村等……

  與此同時,十八洞村發展文旅產業的溢出效應也如水波紋一樣向外延伸。

  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獲評國家5A級景區,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作為新時代的紅色地標,十八洞村旅游、研學項目日漸火爆。如今,十八洞全村共有民宿、農家樂20多家,398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2022年共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這也自然而然帶動了周邊村子發展旅游業。

  例如,距離十八洞村僅9公里的沙科村,背靠十八洞村的豐富游客,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蘊,以及位于湘西邊城機場空港區的地理優勢,積極探索鄉村旅游和研學項目。今年暑假,湖南師大附中農村實踐研學團160余名師生來十八洞村研學,并前往周邊地區體驗或學習,其中一站就是沙科村。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施策,10年間,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經驗。站在新的起點上,十八洞村又奮力奔跑在鄉村振興的第一序列。

  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涌向十八洞村,“她”仍然處于深山之中,但已經掙脫了大山的“枷鎖”,發生在苗寨的故事迎來了轉折,并向著高潮邁進:

  曾經在外工作的施康,過去很少回村。他說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村子的變化是在2018年,那一年新村部剛剛建成,老舊破碎的寨子似乎也隨之煥然一新;

  楊正邦、施蘭珍夫婦倆的女兒正在花垣縣城讀高中。過去,村里的孩子只能靠一雙腳走出大山到鎮上、縣城求學。曲折的山路不好走,孩子們往往凌晨五六點就要出發,冬天天亮得晚,有時他們不得不舉著火把照明。夫婦倆很高興,如今女兒的上學路越來越暢通了。

  楊珍香很珍惜在苗繡基地的工作,能夠自食其力讓她感覺一身輕。2005年,為了照顧家中小孩,她回到村里,唯一的“活計”是種地,但是人均0。83畝的耕地面積,讓她拼命干一整年也難以維持溫飽。現在她不再“向人伸手”,笑容成了“常客”……

  十八洞村的采訪之行,我們看到幾乎所有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有幸福的,有羞澀的,也有驕傲的。

  是啊,沒有理由不笑——前路光明,十八洞村和“她的鄰居們”攜手共進,共創美好。中國式現代化村莊模樣越來越明晰。

  出品人:賀永祥

  總策劃:肖世鋒

  執行策劃:周逸峰 田卓衡

  本期主筆:楊怡晴

  報道團隊:秦樓 劉璇 陳嘯鼎 李賽鳳 龔子杰 鐘家英 樊令鈺 張盟 張藝凡 向力 郭薇燦 楊斌 何青 徐士潔 李艷華

  后期:張廣蓉 劉明珠 歐陽璐 蔣利君 彭浩

  制作:鄧琴 黎娜 陳彥 宋芳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