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四季煙火,小飯碗里盛放著大民生。隨著“銀發”時代跑步到來,如何“食”事巧辦,守護好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人三餐“熱乎飯”的幸福,不僅是銀發群體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
近年來,聚焦養老服務特別是老年人助餐服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便利化可及化水平,支持社會力量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潔、康復護理等服務。”同時,省民政廳等12部門印發了《甘肅省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居家社區養老、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舉措。
在老齡化社會大背景下,相較城區,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成都更好、速度也更快。在農村發展老年助餐點,有效破解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居家養老問題,切實提升老年群眾幸福感,意義尤為重大。
在白銀市靖遠縣北灣鎮,一家名為古城食堂的老年助餐點,邁出了一天三頓“熱乎飯”,長久溫暖老人的初探。在這里,8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享用極具家常味道的三餐,其他村民在這里吃飯享受優惠價,一葷兩素的盒飯在這里售價為8元錢,一碗臊子面5元錢,遠遠低于餐館的價格。經過半年多的運營,古城食堂用可口飯菜情暖了村民,也“焐”熱眾多老年人的心。
5月28日,記者走進靖遠縣北灣鎮古城食堂,從這里,解碼農村老人家門口樂享好“食”光的靖遠實踐。
一進入古城食堂,家的味道便彌漫開來。食堂內寬敞明亮,環境整潔溫馨,前來就餐的村民絡繹不絕,以老人居多。天氣炎熱,食堂的午餐供應除了糝飯外,還準備了手搟涼面,家常土豆片、酸爛肉、茄辣西等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整整齊齊擺放在菜臺上。
“每天三餐時間都要來這里,這里的飯菜不僅免費、營養、爛乎,還可以和老朋友聊聊天。我吃飯有著落了,孩子們也放心去進城務工了!”今年84歲高齡的雷旺國是古城食堂的“忠實粉絲”,每天11點來鐘便早早到來,他豎起大拇指說,食堂的開辦不僅暖了他的胃,更暖了他的心。
來用餐的不止老年人。到了中午12點,窗口前聚集的還有一些村里的青年,還有家長帶著孩子前來用餐。“棚里農活多,中午做飯太麻煩,接上孩子后在這里順便吃個午飯,很方便。”
為啥要辦古城食堂?古城食堂的創辦人張美鵬給出了最樸實的回答:“最簡單的原因便是為了老人們的健康。村里老人的子女大多不在身邊,過去,他們一日三餐總是湊合吃,時間長了會影響身體。”
民以食為天。僅一個北灣鎮古城村,80周歲以上的老人便有187人。 “留在村里,生活難保障;跟隨子女,生活方式又不習慣。”于是,“應付”一日三餐成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難事。
村民張美鵬早年在外打拼小有所成,年屆50周歲后歸鄉。返鄉之后,一直想為村里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看到村里一些老年人因種種原因吃不到一口熱飯,他便動了開辦大食堂的念頭。與其他7名鄉賢愛心人士商量之后,食堂具體事務由張美鵬負責,其他鄉賢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番折騰下來,古城食堂于去年重陽節開始運營,現在每天有近200人在此用餐。
“我是鎮人大代表,在食堂創建之初,我們就提出來‘黨委政府引導、人大代表行動、鄉賢能人捐建、村民共同參與’的方式建設,就是想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舉社會各界的力量讓家門口的老人吃上一口熱乎飯。”
養老服務工作是一場“持久仗”,長者食堂不僅要辦得好,更要辦得久,讓老年人心心念念的這頓熱乎飯“長久飄香”,不僅是解決了老人們的一日三餐問題,也為老年人群提供了一個情感寄托的公共空間,成為他們聯系社會、融入同齡人圈子的紐帶。
“食堂的飯菜薄利,近乎于成本價,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如果只是依靠鄉賢的情懷去支撐,長此以往難以為續。只有通過‘壯有所為,老有所養’的理念,即通過鼓勵青壯年群體來這里消費,讓食堂得以存活下去,從而達到老年人長期免費用餐的初衷。”對于食堂如何長久,長期守護老年人的“熱乎飯”的幸福,北灣鎮人大主席吳生福有著自己的見解。食堂從籌辦到運營至今,他和張美鵬討論的最多的,就是如何保證“每天熱氣騰騰”的經營之道。在尋求政府支持的同時,古城食堂設置了就餐愛心閣,策劃了“吃一桌美味佳肴,獻一份敬老之心”活動,由此也承接了一些公務接待和家庭聚餐,為老年人助餐涵養了“源頭活水”。
要將古城食堂辦得更久,既需要財力,也需要人力物力。因此,接受村民和外界捐助也是古城食堂有效降低運營成本的關鍵一招。
“愛出則愛返,在古城食堂,這一點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了解到村里開辦古城食堂后,鄉賢便積極參與其中,免費提供了食堂這二層樓,有個村里考出去的大學生,回家就帶著家里人來這里吃飯,還慷慨解囊捐助了2000元,主動為村里養老敬老盡一份力。”
這些只是村民捐贈的一個縮影。走進古城食堂,映入眼簾的便是墻上貼著的愛心榜,上面滿滿當當地記錄著捐贈人名字及其捐贈明細,主要包括米面油糧菜等。
古城大食堂就像一個溫暖據點,在這里村民們形成了一個朋友相親、鄰里互助的生活共同體。
一捆捆翠綠的芹菜,便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這兩天天氣熱,大家都愛吃涼拌菜,這些芹菜是村民地里種的,他一大早送過來,讓給老人們做著吃,新鮮得很。”指著食堂門前一捆捆整齊擺放芹菜,張美鵬介紹說。
事實上,村民們自發參與古城食堂運營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今天有人從家中地里抱來幾棵白菜,明天便有人訂一桌愛心餐……無論是生活在村里的人還是離鄉的游子,都為古城食堂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濃濃孝老情在這里升騰。
此外,每逢重陽、冬至、新春,古城食堂還利用食堂陣地優勢開展傳統文化、移風易俗活動,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讓村民自覺融入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孝善”文化浸潤到每一個角落。長者“小食堂”儼然變成了一塊傳播鄉村文明正能量的“大天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滿足老人用餐需求的基礎上,古城食堂還在探索延伸老年助餐點的功能,融入志愿服務、休閑娛樂等,為老人提供更多便利、可及、多元的養老服務。
今年45歲的張霞,是個村里人交口稱贊的利索人。食堂開辦后,她便成為愛心送餐員。騎著心愛的小摩托,奔走在村里的巷道里,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們送餐,成了她日復一日的堅定選擇。送餐時,看看老人是否生病,發現哪位老人最近胃口不好或狀態較差,也會及時通知老人在外子女。“在古城食堂這個大家庭里,每個人都很重要。我能做的,就是把熱乎乎的飯菜及時端到行動不便的老人手里,這很有意義。”張霞如是說。
一餐一飯,一啄一飲,看似民生“小事”,實則增添著城市鄉村的溫暖底色。讓老人在家門口品嘗到的“幸福味道”,這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也是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必答之題。古城食堂的興辦,不僅是“為民辦實事”的具體體現,也能讓老年群體最直接地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是解決社會養老難題邁出的生動一步。
經得住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把惠民好事辦實在辦長遠才能真正贏得民心,確保長久飄香。如何讓古城食堂這樣的老人助餐點全面鋪開、多點開花,需要政策的積極引導,更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我們相信,在全社會關注的社會氛圍下,越來越多的古城食堂會飯菜飄香、溫暖匯聚,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吃出“幸福滋味”。(金樹棟)
- 2024-05-29中信銀行蘭州分行:發揮金融優勢 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 2024-05-29看張掖稅務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
- 2024-05-29科源集團明珠公司基層黨支部加強黨紀學習教育
- 2024-05-29杜鵬的“追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