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10月23日訊(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張振國) 近年來,武威市不斷健全長城文化保護工作機制,設立長城文化保護研究專門機構,開展長城保護專項行動,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長城保護,全市長城保護在項目申報實施、防護設施建設、沿線風貌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武威是全省保存長城遺跡較為豐富的市州之一,境內現存長城的修筑時間主要集中在漢、明兩個時期,長城全長629千米(其中漢長城198千米,明長城431千米),單體建筑354座,關堡26座。2006年,全市境內歷代長城被國務院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境內涼古段、民勤段、天祝段長城,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錄。

堅持把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多次研究解決長城保護難點問題。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細化長城保護工作任務,全面提升長城保護管理水平。設立了市長城文化保護研究中心和縣區長城文化保護站等5個長城保護專門機構,長城保護力量明顯加強。全市聘請長城保護員215名,分段開展日常巡查工作。初步建立起市、縣文物部門、長城沿線鄉鎮、長城保護員四級長城保護責任體系。
嚴格落實長城保護“屬地管理”責任,督促執行長城安全巡查檢查計劃,排查市域內長城本體安全隱患和周邊環境問題,建立臺賬,及時整改。加強與自然資源、住建、交通、水務、農業農村等部門協作,在蘭張三四線等大型基建工程謀劃階段提前介入,提前監管,將長城保護區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聯合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常態化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并對問題突出的責任單位提起公益訴訟。加強長城保護區劃內建設活動監督管理,動態掌握保護區劃內各類建設項目文物保護審批手續辦理情況;對全市長城重點點段開展全面巡查,督促整改安全隱患,采取臨時支護措施,清理影響長城風貌的周邊垃圾。
自2020年全市開展長城保護專項行動以來,騰退長城墻體兩側5米范圍耕地600多畝,拆除違章建筑和養殖棚52處,對長城墻體兩側50米范圍內的垃圾、麥草、秸桿等雜物全面清理,有效改善長城周邊環境衛生。在全市長城重要點段樹立保護標志碑600多塊,責任公示牌100余塊,說明牌6塊,在重點段落安裝了防護圍欄。
2022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公布,武威長城被納入全省“338”整體規劃布局重點展示區段范圍,武威市于2023年3月制定印發市域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突出武威市長城主題特色,積極探索“互聯網+”AR、VR等互聯網、數字化展示手段,形成完善的長城文化保護展示利用體系。各縣區立足長城資源稟賦,謀劃實施涼州區長城墻體烽燧遺址搶險加固、古浪境內明長城(烽燧)遺址搶險加固等工程14項,完成投資1.1億元。督促指導各縣區搶抓政策機遇,積極謀劃儲備長城保護修復和展示利用項目25項,概算投資2.3億元。為提升長城文化研究傳承水平通過人才引進、招考選調等方式,補充文博專業人才。舉辦長城文化研究能力提升培訓班,邀請中國社科院趙現海等長城專家學者授課,有效提升市縣長城文化保護工作者專業素養。籌建長城專家庫,整理收錄省內外長城文化專家25人。
依托建成長城展示利用項目,做好長城周邊關堡及沿線古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擦亮武威長城招牌,挖掘長城資源稟賦特色,適度發展長城主題鄉村旅游。引導社會力量開發長城研學、長城體育賽事等旅游產品。創新長城遺產活態傳承新方式和新場景,運用數字信息技術,開發武威長城數字化展示平臺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武威段)云游系統,使古老的長城“活起來”,為全市文化旅游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貢獻長城力量。(武威市長城文化保護研究中心供圖)
- 2024-10-22郵儲銀行隴南市分行:金融“及時雨”潤澤退伍軍人“創業夢”
- 2024-10-22蘭州稅務:奏響企業綠色轉型發展“協奏曲”
- 2024-10-22酒泉稅務:助力打造戈壁現代農業新范式
- 2024-10-22國網臨夏城區分公司為群眾溫暖過冬提供可靠電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