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工業生產中,設備是企業的骨骼,而技術團隊的智慧與堅守則是流淌其中的血液。在方大炭素,一臺服役近四十年的5號加工線組合機床,正是這種“硬實力”與“軟實力”結合的生動寫照。
作為加工廠的“主力擔當”,它曾以年產近7萬根電極、占比超40%的投料量,支撐起生產線的半壁江山。然而,歲月不饒“機”,當這臺“老將”因核心部件磨損而瀕臨“退役”時,一場由領導掛帥、技術團隊沖鋒的“設備保衛戰”悄然打響,最終讓這臺“超齡服役”的機床重新煥發生機,續寫新的傳奇。
“老將”的榮光與隱憂
方大炭素5號加工線組合機床的輝煌歷史,是方大炭素加工廠技術積淀的縮影。其高生產效率、強穩定性和廣泛的規格適應性,使其成為電極加工環節的“中流砥柱”。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設備老化問題逐漸顯現。早在十多年前,機床就因機械運行異常多次“報警”,但因其結構復雜、精度要求極高,國內多家專業廠家和技術人員均因“無把握恢復精度”而婉拒維修。
3月,問題再次爆發,3號機南側加工精度超差,導致產品出現“孔扁”缺陷,被迫單端運行,不但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對整體生產計劃造成困擾。面對這一嚴峻挑戰,方大炭素領導高度重視,迅速部署檢修工作,該公司加工廠立即成立專項攻關組,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
破局:從“無人敢修”到“自主攻堅”
方大炭素檢修團隊首先對設備展開全面“問診”。技術人員先后3次拆解主軸,卻始終未能鎖定病因。在加工廠領導的帶領下,團隊轉向“溯源式”分析,查閱原始圖紙、咨詢專業廠家,最終將問題鎖定在Z軸傳動機構。
然而,Z軸作為核心部件,運行以來從未拆解過,這些精密組件一旦拆解,極可能無法復原。專業廠家現場評估后直言:“風險太大,不建議嘗試。”
眼看停產壓力迫在眉睫,經過反復論證,方大炭素技術團隊決定“背水一戰”:自主拆解Z軸!3月26日,在外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拆解工作正式啟動。打開設備后,問題一目了然:導軌滾柱嚴重磨損,導軌面也出現不同程度磨損。更棘手的是,原裝進口直線導軌及組件采購周期長達數月,而國產替代品的精度匹配性也不確定。
關鍵時刻,團隊大膽創新,自行測量磨損件參數,采購國產滾柱組裝,并對導軌進行手工研磨修復。與此同時,主軸軸承、伺服電機等關鍵部件也被逐一更換。
“那幾天,車間里燈火通明,所有人輪班倒,連吃飯都在討論方案。”一名技術員回憶道。經過4天夜以繼日地奮戰,3月29日,設備終于完成組裝。試運行那一刻,顯示屏上的精度數據全部“飄綠”——檢修成功了!
勝利背后的“三重力量”
這場戰役的勝利,是多方合力的結果。公司領導的戰略支持為團隊注入信心,資源調配和決策拍板掃清了障礙;分廠領導的科學決策是關鍵轉折,他們以專業判斷力化解了“拆或不拆”的爭議;外部專業的指導、技術協同和技術團隊的工匠精神則是攻堅核心。從國產化替代的靈活應變,到手工研磨的“微米級”精度追求,無不體現著方大人的智慧與韌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檢修還開創了方大炭素設備維保的新模式:通過國產化替代破解“卡脖子”備件難題,為后續老舊設備維護積累了寶貴經驗。正如團隊所言:“進口設備不是‘神話’,只要我們吃透原理,就有能力讓它‘聽話’!”
新起點上的誓言
“站在新起點,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成績”,加工廠的這句口號,在這場檢修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5號加工線組合機床的“重生”,不僅保障了進口設備的生產能力,更彰顯了加工廠“向技術要效益、向創新要未來”的決心。
如今,這臺“老驥”再次轟鳴運轉,它的故事也成為方大炭素車間里的新傳奇。而締造這一傳奇的技術團隊,已轉身奔赴下一個戰場。他們的背影,恰是方大炭素創新發展的縮影,以匠心和創新為翼,保障設備運行效率和精度水平,為提質增效不斷努力。(蒲珺靚 楊志強)
- 2025-04-02市場資訊
- 2025-04-01方大炭素管理部門主動開展面對面、聽心聲、解難題活動
- 2025-03-31國網積石山縣供電公司為春耕春灌注入“電動力”
- 2025-03-31從清華學霸到項目“大拿”——方大炭素設備部副總工程師馬德發的成長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