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潯澤
家鄉有一條潯河,連接東西兩個較大的湖,雖然出了縣區便幾乎沒人知曉,但對于沿途的3個鄉鎮來說,運輸、排澇、灌溉,潯河與他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
對于“潯”這個名字,我自幼就特別喜歡。老子說“上善若水”,中國人內心深處多親水、樂水,水柔而韌,水韌而堅。三點水的偏旁加上“尋”成為“尋水”,形象地反映了一種姿態、一種境界。
潯河始鑿于唐代,西引淮河故道,東接山陽瀆。無論是西引的那段河道,還是東接的山陽瀆,向北在缽池山下交匯,它們都是隋唐大運河的一部分。潯河相當于連通運河正式河道的支河便道,通過潯河,大運河兩個重要支段可以提前相遇。
山區的河,上下起伏大,無論叫河還是稱溪,多數是天然的,即使有人為的痕跡,也多是修堤筑壩。相對于山區彎彎曲曲的河溪,平原地區的多數河渠沒有曲折回繞,有著很強的人類干預、塑造的痕跡,它們許多本身就是人類開鑿的產物,即使有些最初不是人工開挖的,后續也會引來持續的加深、拓寬、建閘、固堤。
家鄉把圩堤稱為“大圩”,修大圩是防止洪澇的關鍵。早年,施工機械比較稀少,冬春農閑季節到來,家家戶戶都出人出物上圩挑土。河堵又通,堤塌又立。潯河能夠1000多年依然流淌,離不開無數代農民前赴后繼的付出。
記得冬天的下午,我跟著爺爺去潯河邊的老街澡堂洗澡,在潯河南岸大圩的南側,看到人們在被抽干水的池塘和大圩頂部勞動,有兩個人站在扁擔的兩頭抬一個筐,也有一個人挑著扁擔兩頭掛兩個簍子,上坡的時候筐簍是滿的,下坡的時候筐簍是空的,吆喝聲不時地傳來。很多天后再路過,原先岌岌可危的大圩變了大樣,頂部比原來更高、更寬。來年春天,護坡種上了一種筆直的樹苗,后來才知道是有樹木活化石之稱的水杉。
中學時,潯河曾經歷一次大規模的疏浚。這一次,潯河的水被整個放走抽干,不僅大圩變高了、河床變深了,河中淤泥也被清了,而且還沒占用內圩的耕地和水面,綜合效益大了很多。修完之后,潯河防洪能力和行船標準都高了。
時代不停前進,新世紀再一次整修潯河時,農業稅已經取消,施工機械已經普及,由政府有關部門主導,活干得更專業了。如今的潯河,無論是大圩的高度和牢固程度,還是河面的整潔程度和航運條件都有了更好的提升。
河流是流經土地的血脈,水利功能不斷增強的潯河,見證著家鄉變化的方方面面。
- 2025-04-15國網慶陽供電公司電力護航春耕忙
- 2025-04-14天水瀛池社區網格治理賦能 門店“四包”服務效率提升
- 2025-04-14甘肅通渭破獲假冒注冊商標案 涉案價值超1000萬元
- 2025-04-11秋沙鴨現身瓜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