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我國首條“風光火儲一體化”大型綜合能源基地外送工程隴東-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產。這項重大能源基建工程不僅架起了西部清潔能源直送東部的“綠色橋梁”,更在穿越西北生態屏障子午嶺省級森林公園時,探索出輸電線路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為我國大型基建項目綠色轉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方案。
子午嶺,因與本初子午線方向一致而得名,這片黃土高原現存最完整的天然植被區,不僅是重要的生態公益林,更有慶陽“天然水庫”和“基因庫”的美譽,承載著維系區域生態平衡的關鍵使命。面對這片生態敏感區,國網甘肅電力以“美麗中國我先行”理念為引領,構建起全生命周期的生態保護體系。
在工程設計階段,技術團隊秉持“最小干預”原則,打破傳統塔基建設模式,在穿越子午嶺近30公里的線路建設中,設計團隊以生態優先為導向,將常規300米的塔距延長至500米,塔高從50米提升到80米。
在設備與物資運輸環節,建設者們采用“索道飛架+分體設備”創新方案,通過架設貨運索道系統實現分體式旋挖鉆機等重型設備“空中接力”運輸。該技術的應用使機械碾壓面積較傳統方式減少80%,最大程度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擾動。
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團隊實施“表土剝離-養護-回填”標準化作業流程,對30厘米表層土壤進行專業化收集與養護,建立起可循環利用的生態資源庫,為植被恢復提供天然養分。獨創的“草毯移植”技術,將天然草皮切割成50平方厘米的標準化單元,進行異地保育,工程竣工后通過精準復原,使地表植被在數月內即可恢復至施工前水平。
這一創新舉措雖大幅減少了鐵塔建設數量和植被破壞面積,卻給高空架線施工帶來了巨大挑戰。面對高空架線難題,建設者們以科技智慧破解困局,施工人員提前精心布置張力場,在鐵塔上安裝導入式放線滑車,利用“細繩帶粗繩”的方式讓尼龍繩、細鋼絲繩等引導繩接力牽引,最終將輸電導線精準架設于百米高空,在減少生態擾動的同時,保障了工程建設進度。
高標準施工是減少輸電損耗的關鍵,更是守護生態的底線。隴電入魯工程甘肅段全長108.14公里,新建182基鐵塔。建設團隊秉持“一塔一圖”的精細化理念,每基鐵塔施工前均進行專項設計規劃,從塔基選址到施工工藝,全方位考量地形地貌與生態保護需求。
隴東-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成后,年輸送清潔電能超360億千瓦時,不僅有力推動西部風光資源轉化為東部發展動能,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在生態保護領域樹立了新標桿。從創新運輸方案到生態修復技術,該工程以系統性創新實踐證明大型基建項目并非生態環境的破壞者,而是可以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積極推動者。隨著工程建成投運,工作人員重返子午嶺,見證著這片生態寶地在工程建設后的植被煥新,也見證著生態保護與能源發展“雙向奔赴”美好圖景徐徐展開。(閆敏 蘇曉斌)
- 2025-05-13黑龍江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
- 2025-05-12天水稅務助力天水麻辣燙香飄全國
- 2025-05-12國網蘭州供電公司科技創新開啟電力工作“智”時代
- 2025-05-12郵儲銀行隴南市分行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