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切實保障種糧農戶合法權益,近日,瓜州縣全面開展小麥種植面積核查工作,以“硬核舉措”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確保糧食種植補貼精準落地、農戶權益有效保障,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東頭地埂到西頭楊樹31.5米,南北寬22米,合計1.04畝。”在布隆吉鄉雙塔村村民狄兵兵的麥田里,核查小組成員與農戶、村民代表共同測量地塊。為精準掌握小麥實際種植面積,布隆吉鄉建立“鄉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黨員代表包戶”三級聯動機制,成立25支核查隊,按照“實地踏勘、逐戶核對、交叉復核”流程,對全鄉5個行政村的小麥種植地塊進行全覆蓋丈量登記。
“每畝補貼標準比去年提高200元,加上農資價格穩定,我承包的30畝小麥預計能增收6000元!”布隆吉鄉種糧戶桓志華細算著“政策紅利賬”。

“為確保惠農政策在‘陽光下’運行,布隆吉鄉嚴格執行‘農戶自報—村級初審—鄉級復審—張榜公示—異議復核’五步工作法,核查結果在村組公示欄連續公示7天,同步開通鄉紀委舉報電話、設置村級意見箱,接受群眾監督。”布隆吉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郭星星說。
在鎖陽城鎮的田間地頭,核查小組工作人員手持航拍圖紙,對照衛星地圖逐地塊丈量小麥種植面積,對田埂邊角、零散地塊等進行精準核驗,確保“地不漏塊、戶不漏畝”。

“我們逐壟丈量時連田邊不足半畝的小麥都做了精準記錄。種糧是辛苦活,必須讓每一粒糧食都對應著實實在在的補貼。”鎖陽城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胡曉燕介紹道。這種 “繡花式”核查模式,不僅提升了數據精準度,更讓惠農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落實。

每完成一塊地塊核查,當即與種植戶現場簽字確認,構建“農戶確認+現場核查+影像留存”三重追溯體系,從源頭上杜絕瞞報、虛報、漏報現象。
“以前總擔心面積算錯影響補貼,現在干部現場量、現場簽,還把政策講得明明白白,我們心里踏實多了!”農豐村種植戶李大哥看著經雙方確認的核查表,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種植小麥面積達5.45萬畝,建立涵蓋農戶姓名、地塊位置、種植面積等信息的電子臺賬,為后續一次性種糧農民補貼和小麥種植補貼發放提供了精準數據支撐。
從田壟到糧倉,以數據筑牢根基,讓惠農政策直達農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交出了一份精準答卷。隨著常態化監管機制的建立和農業科技的深入應用,一幅“糧豐、農富、村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瓜州縣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高興波/文 趙偉 常思雷/圖)
- 2025-05-28蘭州石化“點”上發力增色夏季“蘭州藍”
- 2025-05-27陜西夏州—甘肅慶陽北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甘肅段)竣工預驗收
- 2025-05-27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與旱情賽跑 為民生護航
- 2025-05-27郵儲銀行臨夏縣支行成功攔截一起“高價收購”網絡詐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