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隴原大地雄渾壯闊的山河畫卷中,總有一些身影如同堅韌的鋼釘,將奮斗的信念深深楔入發展的肌理,以持之以恒的堅守與開拓,書寫著時代的華章。
甘肅建投六建五公司經理吳利軍正是這樣一位以“釘釘子精神”深耕基建領域的卓越踐行者。憑借二十余載如一日的執著與拼搏,他不僅在工程建設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的足跡,更以突出的貢獻榮獲甘肅省勞動模范這一崇高榮譽,成為行業的標桿與楷模。

深挖縣域潛力,在探索中開拓市場新局
2022年,“強縣域”的時代號角在隴原大地激昂奏響,一場關乎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變革由此拉開帷幕。對于扎根基建行業二十余載,早已練就敏銳市場洞察力的“老施工員”吳利軍而言,這不僅是挑戰,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他深知,縣域市場的發展密碼,就藏在田壟間蓬勃生長的產業脈動里,嵌在當地居民充滿期待的目光中。從那時起,他的公文包里便多了一本特殊的“信息整理手冊”,紙張邊緣被磨得微微卷起,密密麻麻的字跡記錄著他探索市場的每一步足跡。
秉持著“以縣域產業為依托,構建特色差異化競爭優勢”這一極具前瞻性的經營理念,吳利軍迅速行動起來。他頻繁奔走于市縣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及企業之間,與負責人展開深入而密切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他如同一位細致的“偵查員”,系統梳理著每一個縣域的發展規劃信息、產業布局特點以及基礎設施需求,試圖從中精準錨定經營的切入點。
隴西,這座素有“千年藥鄉”美譽的古城,中醫藥產業是其發展的核心引擎。為了深入了解中醫藥產業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迫切需求,吳利軍與當地藥農、企業主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在生產、加工、存儲等環節遇到的難題。回到駐地后,他與團隊日夜奮戰,結合實際情況聯合制定可行方案,從藥材晾曬場的科學設計到冷鏈倉庫的精準規劃,從加工車間的合理布局到交易市場的功能完善,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推敲。最終,一份帶著濃厚“泥土味”的調研報告誕生了,這份報告不僅展現了他的專業素養,更飽含著他對推動當地產業發展的真誠態度,成功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在積石山縣,吳利軍又開啟了另一段充滿挑戰的探索之旅。當地老百姓滿懷憧憬地向他講述:“要是旅游大通道修通了,咱的帳篷民宿就能開到公路邊,日子肯定越過越紅火!”老百姓質樸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吳利軍的心,也讓他看到了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在海拔2300米的地區,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沒有阻擋他前進的腳步,他多次前往現場實地勘察,迎著凜冽的山風仔細記錄地形地貌、交通狀況等信息。為了打造“旅游公路+觀景平臺+民族特色服務區”的方案,他查閱大量資料,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與設計團隊反復研討修改。正是這種“把耳朵貼在泥土上”,深入基層、貼近實際的調研方式,讓吳利軍帶領的團隊在縣域市場開拓中無往而不利。在他任職期間,26個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相繼落地,合同總額突破31億元,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嚴抓項目管理,在堅守中鑄就品質標桿
“施工現場是企業的臉面,更是敲開市場的金磚。”這句話,吳利軍常常掛在嘴邊,更深深銘刻在心里。在他的辦公桌上,始終擺放著一本翻舊了的《施工管理》,扉頁上“每一道工序都是承諾書”的字跡遒勁有力,這不僅是他對施工管理的要求,更是他對品質堅守的誓言。
在隴西縣糧油儲備庫項目建設中,吳利軍對施工質量的嚴格把關達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他經常對團隊成員強調:“糧食倉儲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是關乎百姓‘米袋子’的民生工程,更是我們企業的良心工程。”每一處模板拼接他都要親自檢查,要求必須做到嚴絲合縫;每一批建筑材料進場,他都要仔細核對質量檢測報告,絕不允許任何不合格材料進入施工現場。在項目檢查時,他的目光如同精準的掃描儀,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有一次,一名工人在澆筑混凝土時,振搗時間稍短了一些,以為不會被發現,卻被吳利軍當場指出。他嚴肅地要求工人立即整改,并對全體施工人員進行了質量教育。這種嚴謹的工作態度,讓年輕技術員既怕又服,紛紛表示:“吳經理眼里容不得沙子,跟著他干能學到真本事。”
在項目管理上,吳利軍以公司制度為綱,精心打造了一套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縱向貫通“公司-項目-班組”三級質量管控體系,明確各層級的質量責任,形成了層層壓實、環環相扣的質量保障鏈條;橫向推行“進度預警”機制,通過對工程進度的實時監測和分析,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延誤風險,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整,確保工程按時推進;創新構建“安全隱患雷達圖”,從人員安全、設備安全、施工環境安全等多維度進行風險評估,將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全方位保障項目優質高效推進。
在積石山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現場,這套管理辦法發揮了“奇效”。地震發生后,吳利軍第一時間響應號召,迅速組織人員、機械等救援力量,星夜兼程趕往柳溝鄉和石塬鎮。面對道路損毀、山體滑坡的危險狀況,他臨危不懼現場指揮,帶領團隊全力參與道路搶修工作,爭分奪秒打通了抗震救災“生命通道”,為搶救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在災后重建工作中,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如期完成大河家鎮四堡子村災后重建樣板房建設任務;歷經180多天的日夜奮戰,190戶安置房建成交付使用。在建設過程中,他始終堅持“村民代表全程參與式驗收”,從墻體砌筑的質量到衛浴安裝的細節,都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見和需求。當張正林老人摸著定制款木紋地板,感慨“比自家蓋房還精細”的那一刻,吳利軍覺得所有在積石山日夜奮戰的艱辛,所有在暴雨夜堅守一線的執著,都化作了無比珍貴的市場信任。
注重人才培育,在傳承中激發企業活力
走進六建五公司的會議室,一面“人才孵化墻”格外引人注目。墻上,37名青年骨干的成長軌跡圖清晰可見,上面標滿了“導師帶徒”“項目實戰”“技術攻關”等關鍵詞,每一個標記都見證著公司人才培養的點點滴滴,也凝聚著吳利軍的心血與期望。他常說:“企業要像蒲公英,讓每個種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土壤茁壯成長。”
面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吳利軍將人才培養提升到戰略高度。他組織專業人員,遵循“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心編制了《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人才梯隊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搭建起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從新員工入職培訓到崗位技能提升,從專業技術培訓到管理能力培養,每一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劃和安排。
一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大批專業人才在公司的培養下脫穎而出。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四堡子村災后恢復重建集中安置點建設EPC項目經理郭軍在項目建設中勇挑重擔,憑借出色的表現榮獲“甘肅省誠信建造師”稱號,并榮獲了2023-2024年度甘肅建投“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隴西縣經濟開發區中醫藥循環園區基礎設施一期項目副經理趙喜平在項目建設中表現突出,榮獲2024年度六建公司“先進工作者”。
此外,通過階梯式培養平臺的搭建,公司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大幅提升。15名專業技術骨干成功晉升高級工程師,成為公司技術攻堅的核心力量;依托“以考促學、以學提能”機制,11名員工取得一級建造師資格,6人考取二級建造師,5人通過二級造價師考試,有效提升了工程管理、造價管控等關鍵領域的專業能力。在吳利軍的推動下,公司憑借“創新工作機制”,累計獲得國家級QC成果2項、省級工法2項。
當“00”后技術員小陳帶著“一種用于糧食平房倉的垂直上料裝置、一種預埋件高精度定位的裝置”專利找到他時,他立刻拍板:“給你團隊,給你經費,去現場驗證!”在他看來,年輕人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這種“敢讓年輕人扛大旗”的魄力,讓六建五公司的人才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站在積石山旅游大通道的觀景臺上,極目遠眺,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條巨龍,在崇山峻嶺間延伸向遠方。吳利軍的指尖輕輕摩挲著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扉頁新添了一行字:“釘釘子不是砸一錘子就完事,而是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釘實釘牢。”這簡短的話語,正是他二十年來堅守初心、不懈奮斗的真實寫照。從青澀的施工員到肩負重任的基層公司負責人,吳利軍始終以“釘釘子精神”,在隴原大地上丈量責任,以匠心鑄就擔當,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也為國企高質量發展樹立了典范。未來,他將繼續懷揣著這份執著與信念,在基建領域砥礪前行,創造更多的精彩與奇跡。(甘肅建投六建五公司供圖)
- 2025-06-04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黨校(培訓中心):“AI+大數據”激活人才評價發展動能
- 2025-06-04國網臨夏縣供電公司提前特巡保障高考“電力十足”
- 2025-06-04武威全民禁毒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涼州區職業中專舉行
- 2025-06-04肅北稅務:合規筑基鋪就企業發展“長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