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征管職責的劃轉,稅務部門負責征收的稅收收入、社保基金、非稅收入構成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三駕馬車。為確保非稅收入的征管接得住、管得好、服得佳,天水稅務規范征收、精細管理、優化服務,持續提升非稅收入規范管理度,特別是今年以來,圍繞“三元格局”構建,通過一費一策建臺賬、搭模型、促規范,從基礎數據“細處”入手強化源頭治理,從重點費種發力以點帶面促提升,非稅征管質效進一步提升。
搭模型,強化稅費關聯申報比對。促進稅費協同,是提升費種征管質效的有力舉措。為完善相關稅種和非稅收入關聯申報,非稅科以“點上構建系列監管新機制”切入,強化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申報管理,找準與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關聯點和交叉點,聯合征管科探索建立“殘保金+”風險指標,搭模型、建指標、強防控,以稅費聯動分析強監管提質效,通過費種校驗和比對分析,精準提取殘保金與所得稅從業人數、工資薪金申報數據不一致的疑點,結合人工排查風險隱患,運用數據賦能、聯動共治、內部協同等手段,以體系化、協同化的措施有效降低費種風險,牽引稅費征管“強基工程”深入實施。2025年以來,通過全稅費種綜合關聯申報比對共發現殘保金疑點數據230條,有效防范征收不到位風險。
建臺賬,強化礦產資源收入動態監管。礦產資源專項收入作為典型的“兩頭在外”征管項目,自劃轉以來,因礦業權出讓層級多、期限長,一直存在部門間信息不對稱、資料不完善等情形,導致稅務部門無法精準核算征收依據、實現動態監管、科學分析費源結構。今年以來,非稅部門以實施稅費征管“強基工程”為抓手,積極對接各級自然資源礦管部門,聚焦往年出讓收益合同,按照礦業權層級建立部、省、市、縣四級臺賬,收集整理了礦業權出讓合同、劃轉前繳費明細等原始資料,建立全市礦產資源信息庫,形成集掌握繳費進度、逾期風險預警、強化稅費源管理的“第一手資料”,推進稅費征管精細化、規范化、科學化。截止5月底,全市依托礦產資源臺賬共提醒、催繳欠繳礦業權專項收入企業271戶次。
嚴審核,強化土地出讓收入征收管理。以土地出讓類非稅項目為抓手,深化運用電子稅務局非稅項目模塊,規范征收管理。配置土地出讓金初核、復核崗,根據土地出讓出讓合同(協議),對費源信息開展核驗,重點比對電子監管號、繳款金額、保證金金額、是否分期繳款、合同簽訂日期等費源信息的一致性,形成逐項審核、定期對賬模式,確保基礎數據、合同數據與征收數據一致,從源頭上規范增量數據。截止5月底,通過規范核驗流程共審核土地信息79條,核驗通過74條,進一步提升了土地出讓金征繳質效。
夯基礎,強化核定類收入全程跟蹤。林草兩費、水土保持補償費等核定征收類非稅收入項目普遍存在信息共享不暢堵點,這類非稅收入僅在繳費環節由稅務部門征收,稅務與外部門數據共享流程不一、數據互通共享多有“梗阻”,容易出現費源信息缺失、基礎數據錯誤、受理資料缺失的情形,造成未按規定足額征收、少征和提前征收等風險。天水稅務局非稅部門以加強日常費源管理為重點,從費源信息采集數據審核傳遞端入手,按崗把好“基礎數據、數據入口、政策執行”三個關口,強化稅務監管基礎;從傳遞、申報數據入手,建立數據質量實時監控機制,推動從事后數據治理到事前核對、事中管控轉變;從風險應對入手,落實“市局科室+縣局股室+基層分局”模式,整合人力資源,督促稅源管理責任落到實處。
清水入渠,方能奔涌向前,活水養魚,才能生機盎然。天水市稅務局在非稅收入管理上將不斷優化征管模式,強化共治合力,提升服務水平,為涵養費源、服務發展大局貢獻澎湃的非稅動能。(何文娟)
- 2025-07-02瓜州:“遍訪農戶+”講政策 解民憂 促增收
- 2025-07-02肅北:政協協商“沉”到田間地頭 “議”出鄉村治理新風尚
- 2025-07-02“煙雨蘭山”入畫來——蘭州城關區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紀實
- 2025-07-02敦煌:特色農業蓬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