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新 崔文冉
炎炎夏日,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楊莊鎮的科百智慧農業產業園大棚內,80畝小姜正拔節生長。
“過去種姜靠經驗,現在要看數據。”科百智慧農業產業園負責人謝斌介紹,園內布設著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土壤酸堿度等各類傳感器,實時采集的數據通過5G信號傳輸到物聯網云平臺上。“依托搭建的智能溫室環境控制模型、病蟲害模型和作物全周期數字化生長管理模型,科研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就可以下達作物管理指令,或調溫、澆水,或施肥、殺菌。”
萊蕪生姜種植歷史悠久,但受制于傳統種植模式,小姜的畝產量低、種植效益不高。為此,科百智慧農業產業園從5年前開始研發數字化種植模式,精準測算小姜在不同生長階段對光、溫、水、肥的需求情況和病蟲害暴發風險,營造最適合小姜生長的環境。“采用數字化智慧管理模式以后,降本增效非常顯著。”謝斌說,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產業園內的小姜種植不僅節水60%以上、節肥40%以上,農藥使用量也減少45%、勞動用工減少一半多,收獲的姜塊皮色鮮亮、肉色金黃,畝產達到7600斤,比過去增加了40%。
“數字化”小姜,是萊蕪區建設農業物聯網、打造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區不斷完善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自然村光網接入能力已達百兆、重點村鎮和社區已實現5G信號基本覆蓋。以數字鄉村5G智慧平臺為抓手,萊蕪區逐步開發“1+9+N”數字鄉村體系,基本建成“三農”協同應用平臺,智慧農業從蔬菜、水果、中草藥加快向大田作物推廣。
今年3月,萊蕪·遙晟01、02號衛星順利發射升空。據萊蕪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兩只“高空之眼”將提供實時的光學遙感數據支持,進而構建天地互聯的“智慧神經網絡”,實現從“靠天種地”到“知天而作”的跨越,助推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
- 2025-07-18蘭州石化: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應用帶來質量檢測變革
- 2025-07-18方大炭素亮相甘肅省重點產業鏈企業國際對接會
- 2025-07-18發揮自身優勢 促進鄉村發展(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 2025-07-18超豪華小汽車消費稅政策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