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金樹棟 通訊員 劉巖哲
盛夏時節,站在定西市安定區石泉鄉中山村的山梁山,層層坡改梯田里的黃芪秧隨風擺動,長勢喜人。村黨支部書記王宏俯下身子查看長勢。他說:“前半年這么干旱,黃芪能長得這么好,后期下雨了肯定能有好收成。”
近年來,石泉鄉黨委政府立足當地二陰山區氣候優勢,圍繞“全域規劃、區域布局、流域發展”思路,打造多元特色產業帶,其中中藥材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助農增收的核心力量。
科學布局,中藥材產業“起好步”
石泉鄉以“黨組織引領、規模化支撐、促群眾增收”為目標,在“岳曲—石元—中山”一線重點打造萬畝中藥材示范引領區,通過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讓中藥材種植與當地自然條件、鄉村振興需求精準契合。
為推動產業落地,鄉黨委政府采取“外引內培”雙路徑:對外招商引資,引進甘肅天柏生物、甘肅融宇農業等企業,在呂坪、石元等4村建成黃芪種植基地4200畝;對內鼓勵村集體、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牽頭,建立百畝中藥材基地1000余畝,種植黃芪、柴胡、貝母等特色品種。企業與本地主體協同發力,既帶來了先進種植技術,又帶動了散戶參與,實現了中藥材產業“擴面提質”。
多元產業協同,筑牢增收底盤
除中藥材外,石泉鄉同步推進其他特色產業,形成“五區聯動”的產業格局:在“大坪—下坪—呂坪”等區域打造馬鈴薯種植及種薯繁育基地。
通過“種薯繁育+合作社+農戶”模式,年繁育優質薯種2000萬粒,帶動200余人就業;在中寺、山莊等村建成1.3萬畝冬小麥核心區,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促增收;“趙河-戶峽-灣曲”一線的草牧產業則通過飼草種植與牛羊養殖循環發展,穩定牛羊存欄量。
這些產業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訂單收購”“土地流轉”等模式,讓群眾既能通過種植獲得收益,又能在基地務工、托管土地增收,形成“多元增收”渠道。
如今,中藥材已成為石泉鄉繼馬鈴薯、冬小麥之后的又一“富民產業”。未來,隨著產業鏈不斷完善,石泉鄉將持續以特色產業為抓手,讓更多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受益,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 2025-07-24類案同判,讓公正可感可觸(金臺銳評)
- 2025-07-23郵儲銀行甘南州分行:信用村燈火照亮“高原之舟”振興足跡
- 2025-07-23榆中縣“龕谷風韻”農文旅小環線電子地圖上線
- 2025-07-23郵儲銀行嘉峪關市分行助力糧食收購企業紓困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