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無論“四大菜系”還是“八大菜系”,其中都沒有東北菜的份兒。
這也是有理由的,東北,更早以前是柳條邊外“絕塞之地”,人煙稀少,活著都千難萬險,哪里還顧得在吃食上下功夫。只是后來有了“闖關東”,關內大規模移民,塞北荒寒才漸漸有了人氣,烹飪也便由此海納百川。無論哪里的飲食,到了這里重新操作一番,都有了新氣象——“東北味”。
在上海,有一種“模子菜”,是指不拘章法、不講出身、沒有明確流派背景的菜。我以為,東北以“亂燉”為首的各路燉菜,便符合這一理念,更符合東北風格,所謂“食無定法,適口者珍”。
東北燉菜雖常有亂燉之名,但亂的只是形,聚的是真味,其實更像散文的“形散神聚”。燉菜之中必有一味食材為“中心思想”,其他眾味都是配菜,輔佐“主題”,這“主題”通常都是葷菜。燉菜食材大多易得,烹飪過程也不復雜,在家里即可操作。
就拿有名的“得莫利”來說,其主角非魚莫屬,配角就是豆腐、粉條了。鐵鍋燉更好,尤其豆腐、粉條出自東北黑土地的大豆和土豆——黑土地本就是最肥沃的土壤,有“一兩土二兩油”之說,涵養億萬年,而開發不過300多年,生長出的糧食菜蔬瓜果,自與別處不同。豆香和魚的鮮香相得益彰,互相激發、融合,再配以東北豆瓣醬,別提多香了。俗話說,“千滾豆腐,萬滾魚”,燉的時間越長,滋味越足。
另一款眾所周知的燉菜,就是豬肉燉粉條,當然少不了豆腐和白菜。要是在冬季,凍豆腐更吸汁,味道更濃,這是因為經過冷凍后,失去水分的豆腐蛋白質形成許多密集的蜂窩,“千瘡百孔”的結構輕易地將湯汁的美味吸收進豆腐內部。夾一塊凍豆腐入口,沒等咬下去,鮮濃的味道已經迫不及待滿嘴流散。
再說一款家喻戶曉的“大豐收”,是真的豐收——秋天的東北大地,剛下來的翠綠的豆角、紫亮的茄子,土豆、倭瓜、玉米接連上市,“大豐收”誰也不能缺,主角當然是豬排骨。這一鍋燉起來,不拘一格,出奇制勝,五顏六色,熱鬧非凡。菜借肉味,肉不失其本,而靈魂必然是“燉”。
“大豐收”是以豐收之名狀東北物產之豐富,而這“大豐收”的性情自與東北風格一脈相承,包容,粗獷,豪邁,“英雄不問出處”,好吃才是硬道理。大鐵鍋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請注意,關鍵詞是“大”,足夠大才容得下七葷八素,呈現得出燉的熱鬧。
“燉”是層出不窮的,多項混搭是“燉”的生存法則,食客可以各行其意,只要有夠多的食材,只要有足夠的想象力,就能燉出屬于自己的生活百味,燉出獨一無二的美味。
- 2025-07-01蘭州城關區:以文明實踐獻禮黨的生日
- 2025-07-29蘭州石化邀請老領導老勞模“回家”
- 2025-07-29江蘇周莊古鎮探索運營社區型景區新模式
- 2025-07-29全國首個海港口岸旅客國際中轉區正式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