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陜西延長石油近10年累計投入科技資金超600億元
讓油田實現“逆生長”
本報記者 張丹華
走進陜西延長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塔罐林立、管廊縱橫。在這里,一塊塊黑色的煤炭“變身”成為烯烴、聚烯烴等工業原料。
在公司展廳里,聚烯烴中心副經理付文明指著一小罐白色晶體對記者說:“這是我們公司的拳頭產品,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可用來生產太陽能光伏膠膜,年產能達28萬噸。”
作為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延長石油”)化工板塊的代表性企業,該公司不斷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探索資源清潔轉化新路徑,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陜西延安市安塞區,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廠郝家坪項目區,一根根管道正將水持續不斷注入油井。“注水,是為了保持油層壓力,提高油田最終采收率。”該采油廠總地質師張金良說。
過去,油田要靠打新井才能維持產量穩定,經過多年攻關實踐,延長石油研發了控速增滲注水技術,依托項目區建設,進行精細注采調控,挖掘、釋放油藏潛力,讓油田實現“逆生長”。經過三輪會戰,油田采收率即從13.7%提高到17.3%,為延長石油持續穩產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探索形成了適合我國低滲、特低滲油田注水開發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與管理經驗。
不僅注水,還會“注氣”。在杏子川采油廠,將延長石油上游煤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注入油層,封存在地下,不僅減少了碳排放,還能用于驅油增產。該項目二氧化碳注入規模每年可達36萬噸。
從前端的采掘,到后端的加工,延長石油已從單一的石油開采企業,逐步發展成為油氣煤多種資源高效開發、綜合利用、深度轉化的大型能源化工企業。
4個科研機構、33個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3個中試基地、2000余名科研人員……近10年,延長石油累計投入科技資金超600億元,在特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油氣煤資源綜合利用、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掌握了一批前瞻性創新技術,建成投產了煤油氣綜合利用、合成氣制乙醇等10余項全球首臺(套)裝置,走出了一條油氣煤綜合轉化、節能降碳、綠色循環發展的差異化、特色化新路徑。
這背后是各項機制的不斷完善。聘任數位院士專家加入工作站;用股權、分紅等激勵方式,支持開展中長期研發;對于向外部單位轉化的科技成果,首次許可、轉讓,可以按照合同額的一定比例予以獎勵……一系列改革新舉措點燃了延長石油的科技創新引擎。
2024年,延長石油油氣當量突破2000萬噸大關,達到2014.6萬噸;營業收入達到3900.13億元,利潤總額148.02億元。“隨著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未來5—10年,延長石油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方面將取得新的突破。”延長石油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愷颙說。
- 2025-08-04為人工智能治理注入中國智慧(創新談)
- 2025-08-01新產業開辟新未來(編輯手記)
- 2025-07-30“盤”清搞“活”,暢通經濟循環(記者手記)
- 2025-07-28離境退稅,服務如何更進一步(財經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