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縣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將民族團結的“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硬支撐”,以融合發展為路徑、“文旅+”為抓手,在深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實踐中,不斷釋放文旅發展新動能,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更探索出一條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創新之路。

瓜州縣主動融入“甘青新蒙四省十二城旅游發展聯盟”和“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建設,著力打造連接新疆與內地文化旅游的開放“橋頭堡”。通過構建瓜州縣城、鎖陽城集鎮“兩大片區”和戈壁雕塑藝術長廊、鎖陽城遺址、榆林窟“三景聯動”發展新格局,瓜州為各族群眾創造了更多交往交流的空間。據統計,今年1月至8月,僅戈壁雕塑藝術長廊景區接待游客205萬人次,單日接待游客最高達2萬人次。這些游客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瓜州這片土地上共同感受文化的魅力。

瓜州縣通過舉辦非遺精品展銷活動,展示洮硯、剪紙、皮影、彩繪泥塑、刺繡、香包等非遺精品,讓各族群眾共同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場線上“非遺購物節”直播活動,觀看人數達5000余人次。在瓜州縣淵泉鎮榆林社區,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依托“鄰里節”和傳統節日,定期舉辦各類民族文化活動,邀請各族群眾一起寫對聯、吃元宵、包粽子、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
發展是鞏固民族團結進步的“金鑰匙”。瓜州縣堅持將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與民族團結、共同富裕等工作有機結合。立足“農業優先型”發展定位,搶抓“河西走廊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機遇,各族群眾潛心耕耘、守望相助,持續推動蜜瓜、枸杞、草畜、機采棉等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緊扣“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工作主線,抓住產業、就業兩個關鍵,抓實群眾、村集體增收工作。連續4年制定《中低收入群眾到戶產業獎補實施方案》、連續5年出臺《農業產業扶持辦法》,累計落實銜接資金6.89億元,實施產業培育、鄉村建設、就業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755個,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達到60%以上。創新“光伏+”模式,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21年925.84萬元、村均12.34萬元,發展壯大到2024年底2922.12萬元、村均38.96萬元,脫貧群眾“造血”能力顯著增強,共同富裕底色更加鮮亮。

扎實推進城鄉融合協同發展,市政設施從地下路基、管網到路面、井蓋,再到路燈、護欄、綠化等實現“換羽新生”。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拓寬升級鄉村道路188公里,提升改造農房1150戶,城北村、三道溝村入選省級鄉村旅游樣板村。在淵泉鎮祁連社區,創新推出“連心五步法”全閉環工作機制,搭建“石榴中心戶收集—網格梳理—社區辦理—協調處理—反饋群眾”五級聯動體系,將服務延伸至360個樓棟單元。

瓜州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全面推進主動創安、主動創穩、主動創優。深入推進“八五”普法,構建常態化長效化宣傳教育機制,組建“紅石榴”普法宣講流動隊15支,廣泛宣傳民族工作法律法規及與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惠民政策。通過這些舉措,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堅持打造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社會治理平臺,社會治理水平明顯提高。
今年上半年,全縣旅游人數突破6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3.9億元,文旅產業真正成了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的制定出臺,瓜州縣的經驗將為各民族共同現代化提供更多借鑒。各族群眾在瓜州這片熱土上感恩奮進、團結奮斗,共同書寫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和美篇章。(田有仁/文 魏鴻嬌/圖)
- 2025-09-17肅北:文明實踐長廊“點亮”群眾新生活
- 2025-09-17【和美鄉村看甘肅】安定區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賦能鄉村振興
- 2025-09-17天祝公安:線上線下齊發力 e點e滴筑安全
- 2025-09-17永昌公安開展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