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在线观看国产天堂-1024亚洲精品国产-1024亚洲-1024香蕉国产在线视频-1024手机看片国产旧版你懂的-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財經新聞 >> 新聞資訊

紅色鑄魂 黃土生金——老區華池紅色研學繪就農文旅融合壯闊新圖景

2025-07-18 12:33 來源:華池融媒

  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上,華池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靜臥在隴東大地。南梁的紅旗映照著歷史的天空,子午嶺的蒼松翠柏中,遠去的號角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在華池這片孕育了南梁精神的紅色沃土上,紅色研學正發出集結號,以斗志昂揚之勢,打通歷史與現實的脈絡,聯結精神與物質的紐帶,讓革命基因、農耕文明、生態稟賦在時代浪潮中交響共鳴,奏響一曲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雄渾樂章。

  從革命圣地到時代課堂

  九十年前,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華池點燃的革命火種,照亮了西北革命的征程,締造了“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南梁精神。這片蒼茫的土地上,200余處革命遺址星辰密布,南梁革命紀念館的銅鑄群像凝視著遠方,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的窯洞訴說著初心,抗大七分校的紡車轉動著歲月的年輪——這里不僅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坐標,更成為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高地。

  “站在這片土地上,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自慶陽市慶化學校研學學員陳瑜萱在南梁革命紀念館的紀念碑前駐足沉思。如今,華池已構建起以“南梁精神”為核心,以革命遺址保護、紅色文化挖掘為翼,串聯起“根據地斗爭體驗”“軍民魚水情研學”“大生產運動實踐”等研學活動,形成了沉浸式研學空間。2025年上半年,這里接待的研學團隊532批次,12.8萬人次的腳步踏上這片黃土,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汲取力量。

  華池的紅色研學,從來不只是簡單的參觀游覽。在這里,學員們可以穿上粗布紅軍服,在練兵場體驗紅軍扁擔的重量,在田間地頭實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誓言,在窯洞課堂誦讀《為人民服務》的經典。南梁革命紀念館創新推出的“四個一”教學模式:聽一堂紅色黨課、走一段紅軍小路、干一場農耕農活、唱一首革命老歌,讓歷史有了可觸摸的溫度。正如南梁革命紀念館館長南克所言:“我們要讓每一處遺址都成為課堂,每一件文物都成為教材,讓南梁精神真正走進心靈、融入血脈。”

  這份對歷史的敬畏與創新,讓華池的紅色研學在全國嶄露頭角。與延安革命紀念館、照金紀念館聯合打造的“陜甘邊革命走廊”研學線路,被納入全國30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原創的《南梁烽火》實景演出,用黃土高原作舞臺,以星空為幕布,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讀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真諦。

  紅色研學,正讓華池從地理版圖上的西北小城,成為精神版圖上的璀璨地標。

  從貧瘠溝壑到希望田野

  紅色研學的蓬勃興起,如同一道強光,照亮了華池農文旅融合的廣闊天地。這片曾因山大溝深而讓人嘆息的土地,如今正以“紅色引領、綠色發展、金色收獲”的嶄新面貌,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黃土答卷。

  在南梁鎮荔園堡的田地里,春有油菜花海與紅軍秧歌相映,秋有糜子波浪與研學學員共舞。這個曾經靠天吃飯的村莊,如今通過“紅色研學+生態農業”的模式,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出生機。村民們把窯洞改造成“紅軍民宿”,土炕上鋪著粗布床單,墻上掛著革命年代的畫報;把小米、蕎麥包裝成“紅軍干糧”,貼上“南梁”的紅色標簽;把農耕活動設計成“戰地后勤”體驗項目,讓學員在磨面、織布、種莊稼中感受“自力更生”的內涵。村民郭翠玲的故事,正是這片土地變遷的縮影:曾經守著3畝薄田年收入剛一萬元,如今民宿經營、農產品銷售、研學輔導多項收入相加,年收入突破6萬元,郭翠玲總把“黃土里長出了‘金疙瘩’,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掛在嘴邊。

  華池打破了“紅色旅游只賺吆喝不賺錢”的誤區。通過建立“研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共同體,全縣38個行政村、2300余名農民被納入產業鏈條:合作社統一對接研學訂單,農戶按需提供食宿服務、農事體驗項目,縣文旅局負責標準制定和技能培訓。“我在南梁有塊田”就是典型案例,華池將傳統作物種植與研學體驗結合,讓農產品的價值通過研學現場種植采摘等附加值翻倍增值,帶動周邊5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數據顯示,2024年華池縣農產品通過研學渠道銷售的溢價率達40%-80%,鄉村旅游綜合收入突破9500萬元,紅色研學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更深遠的變化在于鄉村面貌的重塑。曾經泥濘的土路變成了“紅軍路”旅游專線,破敗的窯洞修建成了特色民宿,閑置的校舍改造成了非遺工坊。在林鎮鄉,依托子午嶺生態資源,當地開發了“紅軍采藥”“山林偵查”等研學項目,既保護了生態,又讓農民從“看山護林”中獲得收益。“以前覺得山高溝深是劣勢,現在才明白,這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優勢。”林鎮鄉黨委書記劉雙文指著漫山遍野的油松林說,可見,研學帶來的不僅是收入,更是對家鄉價值的重新認識。

  從單一資源到全域動能

  紅色研學的“乘數效應”,正在華池引發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當紅色文化與農耕文明相遇,當生態資源與現代服務融合,這片土地上正奏響一曲多元共生的融合交響。

  在華池的非遺工坊里,剪紙藝人趙星萍的剪刀在紅紙上飛舞,剪出的“南梁荔園堡”紀念品成為研學講解示范藝術作品。華池縣文化館館長李天琛感嘆道:“以前剪紙是自家消遣,現在成了能賺錢的手藝,還能讓年輕人了解老故事。”

  如今,華池已挖掘整理出“南梁說唱”“布貼畫”“千歲香包”“麥稈畫”等13項非遺技藝,通過“非遺+研學”的模式,讓這些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重煥生機。在研學活動的帶動下,華池縣非遺產品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50余名非遺傳承人成為“文化導師”,也讓黃土高原的文化根脈在傳承中創新。

  華池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為農文旅融合發展鋪平了道路。近年來,華池投入18億元改善旅游條件:新建的旅游公路如彩帶纏繞山間,連接起20個主要研學景點;智慧旅游平臺實現“一部手機游華池”,掃碼即可收聽紅色故事、預約體驗項目;游客集散中心的“南梁特產”專柜里,從有機小米到文創手賬,從紅軍水壺復刻品到非遺剪紙,300余種特色產品琳瑯滿目。這些變化不僅讓研學體驗更便捷舒適,更讓當地群眾的生活品質發生了質的飛躍——全縣新建的58座旅游廁所、126家民宿、89戶農家樂,既是服務游客的設施,也是改善民生的工程。

  走進何溝門安置小區,盛夏的驕陽也掩不住村民們笑顏如花的臉龐,優美的環境,絡繹不絕的研學隊伍,忙碌有奔頭的日子,把這個緊鄰南梁革命紀念館、荔園堡村部等景點的村落映照的格外神采奕奕。華池縣在何溝門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特色民俗文化,重點打造美食館、民宿館、文創館、智慧館、鄉村振興成果體驗館“五館”業態,推出文創產品、特色美食及研學培訓等。培育5戶主題民宿示范戶,帶動周邊43戶農戶發展“炕頭經濟”,在保護傳承當地特色民俗文化同時,引進天津特色“非遺”技藝、餐飲等品牌,提升文化消費體驗,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農家樂等文旅產業,加入文旅融合發展隊伍,持續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據統計,截至6月,2025年南梁大景區累計吸引游客127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39億元,而紅色研學正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的核心引擎。

  從歷史榮光到未來展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華池的紅色研學正向著更廣闊的未來進發。當數字技術遇上紅色文化,當青春力量擁抱革命歷史,這片土地上正孕育著無限可能。

  “數字南梁”項目的啟動,讓紅色研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過VR技術,游客可以“穿越”到1934年的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現場;借助AR眼鏡,文物會“開口”講述背后的故事。這些創新不僅拓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邊界,更讓華池的研學產品突破時空限制,吸引了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正如華池縣文化旅游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楊建飛所說:“我們要讓紅色故事在元宇宙里也能講得動人,讓南梁精神永遠年輕。”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基。華池積極與高校合作為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引進專業人才,讓既懂歷史又通服務、既愛家鄉又有視野的年輕人,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同時,華池還引進專業運營團隊,對研學產品進行精細化設計、市場化推廣,讓華池的紅色故事傳得更遠、影響更廣。

  “當年邊區群眾用小米支援革命,今天我們用研學帶動老區群眾致富。”縣委書記魏凱選的辦公室桌上,農文旅融合規劃方案格外醒目。華池在深挖特色資源,將紅色資源是根,農耕文化是魂,生態環境是本的理念融入守正創新、融合發展的工作中,讓革命老區的土地永葆生機。未來華池將規劃建成全國知名的紅色研學目的地,形成“紅色教育、生態休閑、農耕體驗、非遺傳承”四位一體的產業體系,帶動全縣群眾穩定增收,讓紅色研學成為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

  夕陽西下,南梁革命紀念館的剪影被鍍上金邊,遠處的山坡上,研學學員與農民一起勞作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在這里,紅色基因正在轉化為發展動能,黃土高坡正在生長出無限希望。當紅色研學與農文旅深度融合,不僅能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更能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

  這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時代的召喚——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新的傳奇正在書寫,新的輝煌正在鑄就。(華池融媒全媒體記者:馬水娟)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本網原創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