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新區速度”遇見“城市溫度”——蘭州新區厚植民生福祉締造城市“品質新生活”
早晨7點,陽光穿透秦王川的薄霧,灑在棲霞湖的棧道上。
65歲的張文禮正牽著孫子的手,沿著風景宜人的湖邊悠然慢跑。回想起9年前,他剛從蘭州市區搬到這片新區時,著實難以想象,這片如今成了他和老伙伴們打太極、愜意遛彎的宛如“城市客廳”般舒適的地方,曾經竟是那“風吹石頭跑”的荒蕪灘涂。
“以前總覺得‘新區’就是大工地,現在連我蘭州的老同事都羨慕這兒——公園比市區多,房價適中,孫子上學也很方便。”張文禮的笑聲里,藏著蘭州新區品質生活的密碼。

在蘭州新區,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13年來,這座年輕的國家級新區,正以驚人的發展速度重塑人們對西北城市的想象:它不僅是GDP增速連年領跑國家級新區的“經濟黑馬”,更是一場關于“品質生活”的宏大實驗——在這里,生態修復與城市建設同步,產業藍圖與民生細節共繪,就連“15分鐘生活圈”這樣的都市理想,也被寫入每個社區的規劃圖紙。
品質生活,從一棵樹開始
“在年蒸發量2000毫米的地方種活一棵樹,比養孩子還難。”蘭州新區市政集團綠化工程師馬文倉至今記得10多年前他剛入職時面對的挑戰。彼時,新區綠化覆蓋率不足5%,一場風沙就能讓剛栽的樹苗全軍覆沒。
如今,駕車行駛在新區的主干道上,兩側的國槐、白蠟樹已形成連綿的綠色屏障。秘密藏在腳下——園林人采用“覆膜保墑+滴灌微噴”技術體系,巧妙引調引大入秦水,在這片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旱塬上,精心繪就了2300余萬平方米的生態畫卷,讓曾經的荒灘煥發盎然生機。

最令他自豪的是秦王川國家濕地公園的蛻變:曾經的鹽堿地通過生態補水、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措施,如今已形成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夏季蘆葦搖曳,冬季候鳥棲息,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寶藏地。
這種“逆天改命”般執著的生態追求,正逐步轉化為市民實實在在的日常福利。截至7月底,2025年新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良好及以上的天數已有173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的比例穩穩保持在93%以上。
醫防“雙保障”,你我都是受益者
今年4月,一次例行體檢讓74歲的韓五五“撿回”一條命。那天,瑞嶺雅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在為其例行體檢時發現他心肌梗死,立即啟動綠色通道轉診至甘肅省人民醫院新區分院,“從確診到手術沒超過4小時。”韓五五心有余悸地說。

在蘭州新區,不僅有生死時速的醫治,更有長久的溫情守護。
山楂樹下,青果盈枝,茶香裊裊,小院涼亭中,蘭州新區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呂軍正拿著鹽勺現場教學:“老姐姐,一碗粥配咸菜,鹽分抵得上全天量啊!”生動的科普講解讓圍觀村民頻頻點頭。這場看似尋常的義診,實則是上川鎮衛生院精準調研后的“靶向治療”。
“通過平日村醫走村訪戶,我們發現村民所患疾病具有一定的共性。”上川鎮衛生院綜合辦公室負責人王乃莉介紹道,為此特邀上級醫共體單位——新區第一人民醫院的專家來上川鎮,現場為村民答疑解惑。
隨著新區醫共體建設的深入推進,像這樣的“山楂樹下話健康”基層醫療服務品牌活動正衍生出更多可能。
上川鎮衛生院負責人薛興軍指著已經建好的遠程會診中心說:“一鍵上網、專家‘把脈’,村民連鎮子都不用出。”目前該院已與上級醫院建立互動機制,每周都有一名專家下沉帶教,現場答疑。這種“輸血+造血”的模式,讓健康幫扶從“一陣風”變成“四季雨”。
這種實現“小病在社區解決、大病直通三甲醫院”的網格化醫療模式,得益于新區的大膽革新:政府把公共衛生經費的94.98%投入到基層,家庭醫生簽約率超過了97.63%。蘭州新區身為全國首批兩個醫防融合試點城市之一,積極探尋“防”與“治”的協同機制,構建“雙循環”路徑,基層首診率、區域就診率等指標在全省名列前茅。
瑯瑯書聲傳校園 教育提質譜新篇
今年6月,蘭州新區高級中學的班主任們赴浙江參加全國班主任培訓,與來自10個省份的同行碰撞思維火花。這是蘭州新區與海亮教育集團合作辦學的成果之一,為師生開拓了更寬廣的視野。
優質資源的“下沉”并非偶然現象。自建設之初,蘭州新區便采用“名校辦分校”的模式,引入了蘭州市實驗幼兒園、蘭煉一小、蘭州市第十一中學、蘭州市第六十一中學等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教育資源。在蘭州市實驗幼兒園新區分園,美術教室的墻壁上滿滿當當地貼著孩子們妙趣橫生的作品,而這些孩子的父母中,有許多人正是新區千億級產業的建設者。
“校園建設、設備安裝、功能教室改造……”蘭州新區第四初級中學負責人魏公福的工作日志記錄著新校園的誕生歷程。這所設計規模54個教學班、容納2700名學生的現代化學校,即將在新學期喜迎師生,成為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標桿。

跨區域合作,開拓教育新視野;名校引領,打造優質教育集群;項目建設,擴容優質學位供給;教育聯盟,實現教育均衡一體化……一組數據見證新區教育發展新成就:截至目前,新區已建成中小學、幼兒園超100所,提供優質學位7.5萬個。
這些數字背后,是新區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鏗鏘步伐:
實施“三大提升工程”: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構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體系。
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突破口,推進“大綜合一體化”改革,提升教育數字化治理水平,創新辦學模式。
擴大優質供給:搶抓國家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機遇,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提升辦學品質……
金秋時節,蘭州新區各校園里即將再次響起瑯瑯書聲。而這場關于教育品質提升的行動又將發力,向更高、更好的目標沖刺。
15分鐘生活圈:重構城市便利新圖景
下午6點,剛下班的李明奎走進家門口的“鄰里中心”——火家灣“發到家”超市。這個集菜市場、早餐鋪、便民維修于一體的社區綜合體,讓他真切感受到“家門口的便利”:“下班順路買菜、取快遞,修鞋的王師傅攤前還能順手配鑰匙。”
這樣的便利并非偶然,而是蘭州新區城市規劃的精心設計。
新區運用網格化布局模式,以步行15分鐘(大約1公里)的距離作為服務半徑,科學地對教育、醫療、商業等公共設施進行配置。更為靈活的是,每個社區都預留了“可變空間”,能夠依據居民的實際需求對功能進行動態調整。在吉利家園小區的“共享菜園”項目現場,居民代表張建國指著規劃圖說道:“這片500平方米的共享空間,既能滿足大家的種植需求,又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精細化服務正深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視力障礙人士擺大姐因殘疾證即將到期,面臨換證難題。棲霞中心社區殘疾人專干張青花主動上門,全程代辦手續,讓特殊群體也能享受“零跑腿”的便利。這種“一對一”的精準服務,正是新區打造“有溫度的城市”的生動實踐。
同樣,家政服務的專業化升級,也在為城市生活品質加碼。今年8月,蘭州新區第三屆家政服務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上,90余名選手在家政服務、母嬰護理、養老護理三大領域同臺競技。大賽不僅檢驗了行業人才的專業水準,更推動了服務標準向精細化、個性化邁進,成為“15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重要支撐。從便民綜合體到社區可變空間,從助殘服務到專業家政,蘭州新區正以“15分鐘”為刻度,重新定義西北城市的便利生活。在這里,便利不僅是距離的縮短,更是服務品質的躍升。
他鄉變故鄉的“70萬種可能”
今年5月,2025年“青春‘職’夏夢想全開——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暨民營企業服務月專場招聘會現場,古浪籍小伙王東昌坦言,“總體感覺蘭州新區這幾年發展迅速,潛力很大,所以今年3月我從上海回到甘肅,并已在新區買房定居。”而來自蘭州信息科技學院的張玉晴則說,自己在新區上學已四年,對這片熱土已產生感情,所以即將畢業的她選擇留在新區發展。夜幕降臨,江蘇籍姑娘張明站在辦公室里眺望燈火。她去過很多城市,卻對蘭州新區情有獨鐘:“別處去過就走,這兒讓人想留下。”她的手機里有個私人版的“新區成長史”:2016年初到新區,現在的中川飯店還是一片空地;2021年,大學畢業的妹妹在蘭州新區找到第一份工作;2023年,父母自營的早餐店開業了;而最新收藏的是——又一座城市綜合體開業,她與閨蜜一起聚餐的靚照。同樣從南方而來的劉斌,看中新區新材料產業的良好勢頭,如今已成長為寶航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區作業長。

蘭州新區出臺相關政策,為引進的青年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科研經費等服務,開設人才服務線上申報受理數字化平臺,為青年人才提供獎勵補貼、項目扶持、建站補貼等專屬保障……這種或濃或淡,或近或遠的“參與感”正在轉化為人口紅利。今年3月,蘭州新區實有人口突破70萬大關。
此刻,人才公寓那象征著安居的鑰匙、早餐店里升騰而起的裊裊熱氣,還有新入職員工手中嶄新的工牌,正共同勾勒出一幅“新新區人”的群體畫像。七十多萬人的一致選擇,無疑是對蘭州新區這座充滿希望的新城所倡導的“品質新生活”理念的最佳注解。
來源丨蘭州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姜波
- 2025-08-20【和美鄉村看甘肅】盤活山區一片地——臨洮縣龍門鎮加快地方經濟發展掃描
- 2025-08-20蘭州黃河中山鐵橋
- 2025-08-20參與有徑 微光成炬(暖聞熱評)
- 2025-08-20國家防總對京津冀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