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蘭州城市學院張艷平教授為負責人的教育部中小學名師領航工作張艷平名師工作室探索形成教師培養新范式,以教育家精神為核心指引,深耕西部鄉村卓越教師培養領域,多年來突破傳統培養壁壘,創新性構建起名師引領的“U-G-S-T”協同育人模與“1+N+N+N+N”陪伴式培養體系,形成職前職后一體化的教師培養閉環。這一系列探索不僅為甘肅基礎教育隊伍建設和質量提升注入強勁動力,更成為教育家精神在西部鄉村教育實踐中落地生根的生動樣本,有效響應國家強化教師培養經驗推廣的要求。
精神溫度,以教育公平踐行教育初心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凝練的價值追求與職業信仰,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其核心內涵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始終將育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與生命成長,在教育實踐中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二是守正創新的實踐品格,既堅守教育規律與本質,又敢于突破傳統束縛,在教育理念、方法、模式上探索革新,回應時代對教育的新需求;三是扎根大地的奉獻精神,立足本土教育實際,尤其關注薄弱地區教育發展,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情懷投身教育實踐,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師生。對于西部鄉村教育而言,教育家精神更承載著打破教育不均衡、推動教育公平的特殊使命。張艷平團隊始終以教育家精神為行動指南,將“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作為目標,在教師培養中既傳遞先進教育理念,更培育教師扎根鄉村、奉獻教育的職業情懷,使教育家精神成為教師成長的內在驅動力。
“破題”之策,名師引領“U-G-S-T”四方聯動協同育人。基于傳統教師培養存在“高校理論與一線實踐脫節、政策資源與實際需求錯位、培養主體各自為戰”的突出問題,尤其西部鄉村地區教師培養面臨資源分散、針對性不足、持續性薄弱等困境,張艷平團隊結合西部教育實際,發揮“人才+平臺”優勢,整合社會系統資源,探索“高校(U)-政府(G)-學校(S)-團隊(T)”四方聯動的“U-G-S-T”模式,形成“高校+小學”“政府+學校”“東部+西部”“城市+鄉村”“工作室+教師”的以點帶面的網狀結構和鏈條體系,建構共融共進的協同創新模式,推動區域教師共同體成長,提升教師隊伍質量,改善教育文化生態,實現多元主體的深度融合與資源優化配置。
蘭州城市學院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專業優勢,組建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等領域專家團隊,為教師培養提供系統的理論課程、科研方法指導與前沿教育理念輸送,確保培養內容的專業性與科學性。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教師可操作的實踐策略,架起“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從“星火”語文培訓項目到甘肅各市州縣區的系列培訓活動,再到云南怒江支教,北京師范大學“跨區域協作式助力三區三州”(云南龍陽、四川雷波縣和會理縣)活動,培訓范圍不斷拓展,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組建的專家團隊全程跟進,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張艷平團隊還借助北京師范大學名師培養基地等國內先進高校的優勢資源和先進理念不斷學習充電提高,力圖傳播最新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理論素養,提升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和解讀能力。
團隊積極對接甘肅省教育廳、財政廳、白銀市教育局等部門,爭取教師培養專項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統籌縣域內教育資源布局,為基地建設、城鄉結對、成果轉化等提供政策依據。甘肅省教育廳積極協調各州縣,立足需求組織大規模培訓活動,同時申請籌措經費支持培訓項目。團隊與白銀市教育局簽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小學語文“童行”習作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白銀地區推廣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合理組織運行機制。政府統籌協調打破了區域壁壘,使優質資源實現跨縣區流動,確保培養工作在政策框架內高效推進。
學校勇為實戰練兵“演武場”。張艷平團隊精選城鄉優質中小學作為實踐基地,為教師提供真實的課堂教學場景與教研環境。截至目前,依托12個二級名師工作室,已經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安寧區、甘南州合作市、白銀市靖遠縣、云南怒江州瀘水市等地區建立基地學校9個,與白銀市教育局簽署的教學成果推廣計劃中,預期建成基地學校40個。基地學校承擔實踐訓練、跟崗研修、教學展示等任務,讓教師在實戰中提升教學能力,同時反饋一線教學需求,反向優化培養內容,實現“實踐出真知”的培養目標。
團隊專做精準幫扶“導航儀”。以張艷平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為骨干,組建由全國模范教師、特級教師、隴原名師、金城名師等學科帶頭人組成的指導團隊,針對教師成長中的痛點難點開展“一對一”指導、集體研磨、專題會診等精準幫扶,確保培養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團隊核心成員中,全國模范教師2人,特級教師9人,隴原名師6人、金城名師5人,全程跟蹤教師成長軌跡,動態調整培養策略,實現個性化成長支持,團隊培養的種子教師廣泛覆蓋到甘肅定西、白銀、合作等地區的大多數小學及幼兒園。“U-G-S-T”模式通過明確多元主體的權責邊界與協同機制,形成“理論支撐—政策保障—實踐錘煉—精準指導”的閉環系統,有效破解了傳統教師培養的碎片化、低效化問題,為西部鄉村教師培養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解題”之法,建構“1+N+N+N+N”陪伴式培養體系。為確保教師培養的持續性與輻射性,張艷平團隊探索構建“1+N+N+N+N”陪伴式培養體系,實現從“單點培養”到“全域覆蓋”的教育資源輻射升級。“1+N+N+N+N”陪伴式培養體系以教育家精神為內核,通過分層實踐將教育情懷、專業引領、協同創新與實踐堅守轉化為具體行動,形成“精神引領實踐、實踐承載精神”的深度融合關系。團隊以張艷平名師工作室為核心,以自身的教育理想、專業追求踐行教育家精神中的“立德樹人”初心,通過示范引領凝聚培養共識,為體系落地提供精神支撐與專業保障。團隊匯聚高校專家、省級名師、教研骨干等組成專業團隊,負責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開發、資源建設與質量把控。核心團隊發揮專業引領作用,確保培養方向與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同頻共振,為整個培養體系提供智力支撐。團隊以核心工作室為依托,輻射建立N個二級工作室,涵蓋學科基地、基地校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共同體。二級平臺成為區域內教師成長的“孵化器”,承接核心工作室的培養任務,推動理念落地與本土化實踐。目前,在甘肅地縣建成二級名師工作室12個,通過系列培訓靶向引領區域教師專業成長。
“N個縣域基地聯動”,拓寬培養半徑。團隊依托縣域基地拓寬培養半徑,體現教育家精神中“扎根實踐、服務公平”的擔當,通過資源下沉打破地域壁壘,讓優質教育理念輻射薄弱地區。以甘肅各縣區為主體建立教師培養基地,將培養工作下沉到縣域層面。基地結合當地教育特色與教師需求,承接核心團隊的培養任務,組織區域性教研活動、教學競賽等,使培養資源直接觸達縣域教師群體,解決鄉村教師“參訓難”問題。
“N多種子教師”示范,賦能區域教改。種子教師作為精神傳承的紐帶,以“示范帶動、薪火相傳”踐行教育家精神中的“專業引領與傳承”,推動先進理念在區域教學改革中落地。“種子教師”團隊由二級名師工作室重點培育,承擔起培訓示范重任,為區域教學改革注入鮮活動力。核心團隊專家與二級名師工作室通過針對性返崗追蹤指導,推動種子教師成長為縣域小學語文教學的成熟培訓者,進而助力參訓教師成為“領頭雁”,最終實現縣域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以2025年4月啟動的教學名師及教育部“雙名計劃”培養對象工作室示范引領培訓項目為例,該項目在甘肅白銀、甘南兩地扎實推進,創新采用“我做你看、我做你跟、我們一起做、你做我看、你帶團隊”的“五步成長法”。目前,60位種子教師中的骨干“金種子”已完成“示范觀摩、跟崗實踐”階段,順利進階至“協同共創、獨立展示、團隊帶教”的更高階段,示范引領作用持續凸顯。
“N類專題模塊支撐”,提升培養精度準度。針對教師差異化需求設計專題模塊,體現教育家精神中“尊重規律、因材施教”的專業素養,以精準化培養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室以“需求導向”構建N類專題培訓模塊,在發揮語文學科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將培訓范圍拓展至多學科領域,并聯合學科專家與卓越教師深入甘肅及其他省份的小學、幼兒園開展培訓,既滿足了縣域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也推動了名師工作室領航教師專業成長、賦能基礎教育的升級實踐。工作室圍繞“若水童行”語文教學主張,聚焦國家課程標準與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應用、兒童習作指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等核心方向,搭建小學語文卓越教師培養研修平臺。為進一步提高培訓實效,團隊通過前期調研梳理不同地區教師的差異化需求,針對性開發系列專題模塊,比如針對部分教師職業認同不強、專業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開發“榜樣喚醒——教育情懷培育模塊”,旨在提升參訓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激發其專業發展意識;針對“有課標,無理解”的共性表象,設計“課程解讀、素養提升模塊”,重點強化參訓教師對國家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并在各地培訓中采用“菜單選擇”模式,結合當地實際需求有傾向性地開展教學并取得良好成效。
“N項成果轉化落地”,彰顯培養價值。工作室以“成果轉化”為核心目標,推動培訓價值落地,形成可持續發展鏈條,呼應教育家精神“實踐創新、追求實效”的特質,讓培養價值最終服務于教育質量提升與師生成長。通過引導教師將培訓所學轉化為論文、課例、校本課程、教學法創新等實踐成果,形成“培養—實踐—轉化—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鏈條。2019年以來,成果轉化成效顯著:主持人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甘肅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參與甘肅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排名第3);工作室骨干成員中2人攻讀博士學位;核心成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排名均為第1)、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創新項目1項、地廳級項目10項,結項地廳級項目19項;“三下鄉”團隊獲共青團中央表彰3次,獲省級比賽一等獎7項;出版專著2部;22人晉升為正高級或高級職稱。
“答題”之道,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師培養閉環工作室以“全周期賦能教師成長”為核心目標。通過構建多層級聯動機制與全周期陪伴模式,實現了從職前培養到職后培訓的無縫銜接與一體化設計,破解師范生培養與基礎教育脫節難題,成熟周期縮短50%。職前階段,聚焦“夯實基礎能力”,依托高校師范教育資源與地方教研力量,打造“理論研修+實踐模擬+跟崗實習”的三階培養模式,幫助準教師提前適應鄉村教學場景,掌握針對性教學方法。入職后,通過“線上研修平臺+線下名師工作室+校本教研共同體”的三維支持體系,提供分層分類的成長路徑:針對新教師開展“站穩講臺”專項培訓,聚焦課堂管理與基礎教學技能;針對骨干教師實施“提質增效”能力提升計劃,側重教學創新與課題研究;針對名師則搭建“輻射引領”平臺,通過示范課、專題講座、師徒結對等形式,發揮其在區域教育中的帶動作用。這種從“輸入式培訓”到“生長式發展”的轉變,讓教師成長貫穿職業生涯全周期。
截至目前,團隊已為甘肅培養省級卓越骨干教師490余名,建成覆蓋全省多個縣區的二級名師工作室12個,累計開展線下培訓390余場、線上研修課程600余節,直接惠及鄉村教師7萬余人,有效推動了西部鄉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形成“培養—成長—輻射—提升”良性閉環。張艷平團隊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通過探索實踐 “U-G-S-T”協同育人模式、“1+N+N+N+N”陪伴式培養體系及職前職后一體化教師培養閉環,為西部鄉村教師培養思“破題”之策、尋“解題”之法、行“答題”之道,她在與團隊的一次次實踐和成果轉化中充分印證只有堅守教育家精神價值內核,創新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精準化、常態化培養體系,才能破解西部鄉村教師培養“困局”,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師資“壓艙石”。未來,隨著多元主體協同的不斷深化、培養資源配置的持續優化,教育家精神必將在更多教育沃土中生根發芽,為推動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 2025-08-25國網甘肅電力貼心服務暖民心
- 2025-08-25國網張掖供電公司配電網工程可研智能評審助手試點應用成效顯著
- 2025-08-25國網張掖供電公司為種植戶提供可靠電動力
- 2025-08-25視頻|2025金徽酒正能量第十七期愛心助學工程城關區助學金發放儀式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