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金樹棟 文/圖
超前布局,實現項目迭代升級
六月,仲夏光影,萬物繁茂。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平川區寶積鎮大灣村新栽的樹苗上。嫩綠的葉片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微風拂過,整片林地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這里是平川區國家儲備林建設的第一期工程現場,曾經何時,這里還一片裸露的荒地,如今已成為城市邊緣的“綠肺”。國家儲備林,這個陌生的專業詞匯,正通過千萬棵扎根土地的樹木,轉化為人民群眾可感可知的清新空氣與藍天白云。

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平川區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成立全省首家林業碳匯發展中心,探索林草碳匯多元化、市場化價值實現機制,著力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打造“點綠成金”的平川模式。2024年5月,“一中心、一平臺、三體系、四系統、N場景”的平川區林草碳匯智慧管理平臺建成投用。目前已進入碳匯監測,年內可望實現交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終究是要通過“綠起來”。2022年以來,在白銀市平川區,一場關乎生態安全和鄉村振興的綠色工程——國家儲備林建設,正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的模樣。
綠意生長里,暗藏著一個地區的未來。近年來,平川區積極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打造以林業碳匯為主的生態產品交易鏈,推動形成林業碳匯生態補償機制,持續促進生態改善、農民增收,打造生態、經濟和社會多贏的以生態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助力“綠滿隴原行動”花開平川大地,為全省乃至全國林業碳匯經濟發展提供“白銀經驗”和“白銀智慧”。銳意奮進的平川區,在探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上不遺余力、亮點滿滿。

搶抓機遇,精準項目科學推進
平川區因境內有10萬畝旱平川而得名,地處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是國家“三北”工程建設縣區之一,也是甘肅省24個沙化分布縣區之一。這里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缺林少綠。搶抓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政策機遇,積極謀劃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對于平川區而言,可以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旨在通過造林實踐,實現區域內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把平川區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綠色生態城”,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
2021年10月,平川區開始布局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規劃造林規模45萬畝,總投資70億元。于2022年開始,在該區北部5個沙化及荒漠化鄉鎮人工造林45萬畝,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生態修復與產業深度融合。
為加快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平川區在措施上從“實處”著手,制定了《白銀市平川區國家儲備林建設工作方案》,組建專班推進,實化任務,細化舉措,舉全區之力奮力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的建設。
緊盯錢哪來、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誰來管“五要素”,平川區探索實施“拆、整、填、平、造”五字工作法,拓寬生態造林空間。截至目前,完成植樹造林25萬畝,昔日荒山披上了綠裝。
一魚多吃,發揮項目疊加效益
國家儲備林基地,儲備的不僅僅是林木,儲備的更是生態、美麗和幸福。
草木蔥蘢,空氣清新。一大早,60歲的水泉鎮玉碗泉村民馬占清拿著鋤頭、頭戴草帽,趕到國儲林里,忙碌了起來。
種了一輩子莊稼做夢都沒有想到,國儲林項目的建設,會給他帶來眾多收入。從此,馬占清過上了實實在在的“綠色幸福生活”。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戈壁,文冠果憑借耐旱、抗寒、耐鹽堿的特性,不僅能防風固沙、提升森林覆蓋率,更成為撬動產業發展的“金鑰匙”。近年來,平川區依托國家儲備林建設,按照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目標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打造省列重點項目,全力激活文冠果產業新動能。
……生動案例,不勝枚舉,這些都得益于平川區創新“國家儲備林+N”模式,將全域生態建設融入到國家儲備林建設中,打造全省生態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夕陽西下,晚霞將整片林地染成金色。記錄完最后一組生長數據,護林員何乃萍告訴記者,以前種活一棵樹比拉扯一個娃娃還難,現在眼前一片綠意蔥蔥。平川區,正在用行動證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每一棵扎根生長的樹,都是對未來的承諾;每一片擴展的綠蔭,都在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19.36萬平川兒女踏著生態美區的鏗鏘腳步,奮力前行。
- 2025-06-05平川區:靶向施策提升流動黨員管理質效
- 2025-05-15平川區舉辦第二屆校園科技節暨創客教育大賽
- 2025-04-29沙棗樹下的紅色育人路——平川區共和鎮打拉池中心小學的百年堅守與創新實踐
- 2025-04-25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陽——平川區第四幼兒園特色教育實踐紀實






